文盲母亲教子经
(2025-01-18 14:55:54)
标签:
育儿生活 |
分类: 博主纪事 |
文盲母亲教子经
——谨以此文纪念母亲百岁诞辰
我的母亲赵元芝,1924年12月9日(民国十三年冬月十三)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胡场一个有房有地的中等收入家庭,由于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影响,没上过一天学,也未接受过其他形式的文化教育。18岁嫁入陈家,挑起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重任,辛劳一生,直到1997年我父亲因病终止勤行生意,两位老人才停下了手中的谋生之活,享受晚年生活。2017年3月3日老人家走完了93年的人生里程,云游天国。
母亲一生虽一字不识,但记忆力特好,直到90岁高龄,仍对陈氏子孙十多人的生辰八字倒背如流。她一生奉信佛教,心底善良,明辨是非,通情达理,勤俭治家,尤其注重对子孙的德行教育,且身体力行,让晚辈深受教益。
下面摘录吾母教育子孙的口头语,以表达对老人家的思念之情。
1.不忘党恩。母亲生长在兵荒马乱年代,饱受逃难之苦。新中国成立后,过上了安定生活,备感幸福,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计划经济时期,老人家时常站在伟人标准像前,自言自语地说,现在天下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不要忘记共产党的恩情!
2.坦荡为人。在这点上,老人家常说:“人在做,天在看”,“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不要牛踩我一脚,我踩牛一脚”,对人“不要硬的拖锹过,软的挖一锹”,要“穷不失志,富不癫狂”。
3.人情往来。老人家主张:“借人一升,还人一斗”(亦曰借一牛,还一马)。并告诫后人,在人情往来上,不要计较,做到“只得名份(本分),不争人情(情分)”。
4.邻里关系。在处理邻里关系上,老人时常提醒我们:“人安己安”“家不和,邻里欺”。
5.行善积德。老人一生与人为善,不凌强欺弱,践行并教导子女“人活八十八,不知跛和瞎”,“路上遇到残疾上和乞讨人,能帮尽帮”。
6.勤俭治家。我们孩时家里贫穷,基本上没做什么新衣服,老人要我们弟兄姊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并说“笑破不笑补”,“过日子要细水长流,大船也怕钉眼漏。”还时常提醒小辈,在时间上要掌握主动,凡事要早,“早起三光(脸、堂屋即客厅、床),迟起三慌”。
7.教子方略。父亲长年在外工作,母亲独自挑起教育我们的担子,她信奉和主张的教子方略是:“吃穿不少,打骂不饶!”“棍棒底下出孝子”,“娇儿不孝,娇狗上灶”,教育子女“言多必失”,要“紧开口、慢开言”,“肚子不光是装饭,还要能装事装话”(肚量要大,要容事,容人),“人嘴扎得住(不传话),猪嘴扎不住(好传话)”,“话儿话儿“(传话多了,就变了)。
8.对待工作。我们小辈参加工作后,她常说,“不偷不抢,凭本事(领)赚钱”, “跟(为)公家做事,不要偷懒,力气去了有来的”,“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老老实实把事情做好),不要“人心不滿百,当了皇帝想外国”。
9.对待公物。公家的东西“宁可抛荒,不可失业”,“一个指头都不能沾,吃了桐油是要呕漆的”。
10.为人灵活。嘴要勤“喊人不蚀本,只要舌头打个滚”,心要灵“阴阳看真了瞎眼睛”(不要教条主义,要实事求是)。对人不要求全责备,“十马九不全,白马是洋眼”。
这些语录虽不是老人家的发明和创造,是民间流传的,也无什么前途理想等大道理,全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她能牢记于心,并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具体情况教诲于子。作为一个文盲母亲,实属不易。
——此文曾发表于2024年12月9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