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预设(二)

(2014-12-15 17:40:49)
分类: 孰是孰非
    我已经愁闷好几天了。
    我发现自己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过程遇到了瓶颈,更直接地说我没能知行合一。
    长期以来,我总是很抽象地思考教育问题,固然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教育可以作为个人成为个人的途径;最好的帮助就是提供选择;以及多元价值观等等。但是实践过程中,我还是容易陷入既有的价值观,带着主观意识去观察事情。
    刚刚和小悦聊了会天,聊着聊着,我们说到“零食活动”那次“微信风波”。那次“零食活动”是贵州项目学校的学生第一次自主设计活动,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用iPad拍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搜集零食的配方、有效期等信息,有的小朋友还在网上查了零食的配方,看看自己都吃了什么,发现“谷氨酸钠对人体不怎么好”。小悦在这个活动的微信中,介绍了活动的详细情况。但我当时建议说,这条微信的亮点在“孩子们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了零食对健康不怎么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一个结论”。而小悦觉得我的建议改变了活动的意义,认为活动并不是为了发现零食不好才开展。于是,我们之间有了一些误解。
    直到这个电话之前,我还是没明白问题出在哪。我一直觉得我和她们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是想表达“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发起活动,自主得出结论。
    我刚刚才明白,我错在进行了“价值预设”。我把“学生自主发现零食对身体不好”当作亮点,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个“价值正确”的结论。而实际上,这个结论和他们发现“这个零食没有过期”,在这次活动中并没有什么区别。而我只注意到“零食不健康”,是因为我潜意识觉得符合“价值正确”的观点更有意义。
    如果“价值判断”已经成了习惯,我还怎么实践“多元价值观”呢?“反洗脑”之路,漫漫而修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