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的扩张

(2012-08-10 15:04:29)
分类: 随心而至

城市的扩张

 

 

昨天,我和台湾来的朋友一起去了皮村,主要是想去看看一所叫做“同心试验学校”的民工子弟小学,因为前不久媒体报道这所小学面临关停,经过种种波折最后得以保留,并将于9月初正常开学。“同心实验学校”的沈校长接待了我们,介绍了学校的一些情况。关于学校的新闻有很多报道,我只想记录下这次出行的一些思考:

 

1. 城市规划问题

我们从台湾朋友借住的地方出发,大概在离公主坟地铁站两三站路的地方,那里是拥有很多小区的大片住宅区。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把人集中在一起居住,我们家那边的城市建设同样如此,不同的是那边的小区是各个煤矿的住宅,他们的工人需要每天乘坐班车往返于市里和所在煤矿。在长途跋涉前往四惠的路上,我深刻体会着北京交通是多么得拥挤。这种拥挤是必然的,住宅区与工作地的分离,不可能不带来交通压力。我想等到我们家那边的住房都安置好,堵车的情况也就时日不远了。

 

城市规划方面,新加坡算是一个不错的案例:新建小区之前先规划好交通设施;规定小区的最适居住人口数,并配置相应的教育、医疗、商业设施;在小区周围开办工厂保证就业,避免去更远或更集中的地方上班。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经验,我不明白现在还在盲目扩张的城市,为什么不去借鉴?

 

当然这样也许会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当地政府应该学会展示自己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

 

 

2. 城中村和城边村的教育问题

城中村和城边村因为处在城乡结合处,使得各种不平等尤为突出,在这里我只想说一说教育问题。

 

2.1 民办教育不受保护

沈校长告诉我们“同心实验学校”所维持运转的费用全部依靠学生的学费和公益人士的捐款。我很不理解,国家不是说“义务教育”已经实现,对于“义务教育”的学生每年每人会有1000元的补助吗?但事实上,“同心实验学校”并没有得到任何政府补助,甚至根本没有得到认可,也就是说他们现在还在“非法”状态。这是很可悲的事情,这样的民办学校缓解了城市外来人口的教育问题,但他们本身却得不到承认。

 

2.2 户籍制度的危害

政府对于关闭民工子弟学校给出解决学生上课的方案是学生可以进入公办学校读书。这个政策的优势在于,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对较好,而且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还可以享受“两免一补”。但是沈校长说,民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需要提供“七证”,而他们的父母办全这些证需要近一年的时间,因此很多父母选择了民办学校,而这些学校却没有办法提供学籍。

 

我问沈校长那些小学毕业的学生还在“义务教育”的范围内,他们毕业以后怎么办?沈校长说,一些成绩好的孩子会继续考附近的初中,但是他们上学依旧需要办全“七证”。我说那会不会因为这样造成学生的辍学?沈校长说,当然会,或者有些家长考虑到以后读高中考大学的种种户籍问题,就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而这样又造成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户籍制度造成的危害绝不仅仅是教育这一个方面,它根本上否定了人与人的平等,造成地域歧视,激发城乡矛盾。这个制度理应取消。

 

2.3 民办教师的劣势

虽然现在国家提倡教育均衡,鼓励师范学生下基层教书,但是民办教师仍然是一个尴尬的角色。沈校长说“同心实验学校”的老师也有本科甚至是硕士生,担任主要课程的老师的工资只有1200-1800,而且没有“五险一金”的保障,还有一些课程是由志愿者免费承担。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呵护希望的则是教师。而教师也是普通平凡的人,他们同样面临生活的压力,政府应该给与教师更多的重视,无论公办民办,应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3. 流动的历史

参观“工人文化艺术博物馆”给我很大的震撼。真的,我不得不更羞愧地反思我以前的空想,更深刻地意识到我所描述的《理想国》是多么地不切实际。我们太容易被宏图伟业所迷惑,忘记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而且规划者自己似乎都不会觉察到自己的笔下的一言一画都会改变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

 

到底什么才是“以人为本”?我现在还无法给出具体的回答。但是世世代代的理想主义者所描述的美好世界,不都包括着“安居乐业”吗?城市不应该再无休止地扩张,适度地发展、更多地规划、废除地域歧视性制度,人们才有可能在建设自己的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