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研究院在北锣鼓巷siif生活馆有一个关于“巨型学校”的工作坊,我去帮忙准备。说起来惭愧,因为不能很好地把握这次主题需要,再加上最近试验时间多,又不断地生病,我做的PPT没能派上用场,害得超姐全部返工。虽然还不至于“隔行如隔山”那么严重,但的确会有点跟不上节奏,文理生的角色没转换好,最后只成功地扮演了病人的角色。还好,这次工作坊进行挺顺利,大家兴致勃勃地从两点讨论到五点。
围绕“巨型学校”这个话题,采访过安徽毛坦厂中学的马富春记者和采访过河北衡水中学的宋识径记者分别详谈了他们采访的细节。宋记者谈到他报道衡水中学之后,有很多衡水中学的学生表示反对,认为正是衡水学校这样的高考梦工厂才提供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可能。也许在中学门外的我们忧心的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门内的学子更担心地是能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还有一批因为经济原因或其他原因被拒之门外的辍学生,他们更在意的又是什么?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
北京大学的康健教授以学者的身份很深刻地道出“巨型学校”的特点:学校行政化、管理封闭化、教育简单化。这个高考制度催生下的畸形儿,它的机械、单一枯燥、缺乏感情,是我们周知的,但作为家长在这个一元价值统治的社会依旧会选择这样的学校。教育研究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父母,每一方都有着自己的无奈,而制度一日如此,无奈终究无解。
工作坊进行的时候,屋外有两三队坐在三轮车上的游客路过,他们会有人好奇地向屋里张望,然后目光又被带向别处,他们不知道里面讨论的问题也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谁都不是生活的局外人,那么总要去努力改变点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