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豆瓣的小组看到一个帖子,《韩少能否帮帮李红豪》。不知道李红豪算是韩寒第几了,依稀记得韩寒之后,这种封号就没怎么断过,但是实在记不得从韩寒第二到韩寒第N-1都在做些什么。社会就是这么残酷的公平,出头鸟被打得最惨,而最有收获的也是最早起的。
初闻韩寒对教育制度的指责已经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而十多年后媒体依然用《反击教育现状的学生》(腾讯新闻中南方周末的文章)来作为新闻的卖点。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韩寒第N,是教育的不幸还是媒体的大幸?抨击时弊难道不是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为什么总是需要现身说法的人才能开展一个时期内的批判,为了足够真实吗?十年来同一场戏断断续续地演,每次都大张旗鼓地开始,然后莫名其妙地结束。是不是监督职能实在辛苦,所以需要劳逸结合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豆瓣的帖子里有个回复说:“李红豪长的很帅。女韩粉有福了。”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重要的原因,但是这的确是个讲究视觉效果的娱乐年代。韩寒的确也得了形象上的优势,毕竟多少年来在影视剧的熏陶下,我们练就了只凭长相便可以分善恶的本领。而且这不是钱钟书那个不看下蛋母鸡的年代,鸡蛋要吃,母鸡也要YY,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女写手越来越多的原因。
只是光是娱乐是不够的,你得有实实在在的分量,《反》中说李红豪这样写小说的苦难是没了素材,希望自己“把高中的生活完整地体验完”。记得韩寒说过,只会有一个韩寒,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其实看韩寒的书,便发现他真的是读了很多东西,那些在文中提及的冰山一角,和教育体制这艘大泰坦尼克号相撞起来,的确是会让人震惊的。只是后来大家只知道兴风作浪,冰山却是没有了。
其实谁都有不满,只是不是谁都那么勇敢,谁都能有机会勇敢下去,勇敢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而运气不是一定会有的。现在的一代,信息来源越多越有想法,自己的也好别人的也罢,往往会因为年少气盛让自己的小宇宙理想的爆发。只是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究竟能变成什么样,还有多少人想过,恐怕都多数都会说,不是这个样,反正就不是这个样。这便是孩子,而媒体不应该是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