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萧红的《生死场》时,读了一半便没再看下去,毕竟没有相似的情境,而故事也不甚美好,无法让人意淫为主角。今天接着看完《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却在萧红的身上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
作家不出意外总是要依托自身经历的,好在世界足够大也足够戏剧,每个人划了区域,只要功力足够便也可各得精彩。因为人和人总是有着差别,作家便得了自己的特色,然而凭谁也摆脱不了人,所以总有些着似曾相识让彼此惺惺相惜。
作家留下的精神财富除不去两种。一种是他写下的故事,一种是他自己的故事。而大众更津津乐道反而是后者。萧红和张爱玲是不缺乏智慧的,从她们描写出的人物便可以看出,美的不是没有但丑的绝对真实,只是即便是心知肚明又如何,凄凉终老也许便是对揭示真相的惩罚。或者,她们尝试着逃离这悲惨的结局,试着去爱,真心实意地让自己相信自己是爱上了。只是相信了,当真了,便没了使用心计的心思,而全心全意的好却又是最无价值又惹人厌烦的,便依旧是个悲剧。
所以命运如果能改变又怎能叫做命运?不过,爱虽是一个借口,但对于决定不得不活下去的人来说,还是相信的好。
后人鉴之而自哀,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