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教育事业面对的责备如黄河之水,我不好说责备是对是错,只是能说被责备多少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只是教育究竟是谁的事情呢?
把学校的教育比喻成流水线生产,是很恰当的。试问一下,一个社会机器运行,如果你是使用者,你难道不希望配件标准容易替换吗?这不是说这样做是好的,只是这样做是实用的。那些指责学校的制度扼杀了个性的人,应该是曾对学校充满过幻想的。其实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它和大多数的机构一样,求得是稳,特殊才能的产品是额外产值,可以有可以没有,因为现在的社会还消费不起。一个觉得《小王子》就已经能够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康德那种动辄辞海式的大砖头著作是不适合阅读的。
如果被称为教育事业的学校为了生产标准件,而无暇顾及教育什么的话,那我们应该找谁来承担起教育我们的责任?父母吗?老板吗?不,他们有着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操心。什么?挣钱。那还有谁?
当我在看南怀瑾的《历史的经验》时,时时刻刻地觉得,自己曾经的胸怀大志是怎样的空洞,自己的怀才不遇是怎样的浮躁。其实能够教育我们的文字早就存在,诸子百家的时候教育是何等兴盛!只是我们不愿意劳累自己去阅读,衣来伸手已成习惯,我们更愿意把教育当作别人的职业,等待别人咀嚼好后更快地吸收利用。这也可以算作奴性的一部分吗?
我曾说过我们儿时的理想是被欺骗的结果,从小我们就没有学会正视自己,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到被现实打击到觉得一无所能时,我们更加不知道自己是谁。当我们被告之成功等于金钱、名气和利益,请问有什么理想可以坚持一辈子?即便是能在未实现前熬过那些枯燥艰难,还能抵挡实现之后的空虚倦怠吗?
这个时代是扼杀个性却又呼唤自我的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希望找到自己位置,前所未有地排斥榜样的说教。如果没有了盲目的追随,我们真的就要放任自流了吗?如果能把教育理解为坚定自己,而不是贩卖知识技艺,我们还会觉得教育是别人的事情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