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对我打击最大的,因为我已经离开十五岁很久了,现在我总对两个年纪尚小的表弟说早点想好要做什么,自己喜欢就好。孩子在最初长成时被赋予无数的可能,他们被视为希望,也自是为希望,直到他们能够接受他们就是这个样子时,他们便不再是孩子。拒绝长大的人往往对自己自视过高,不能像那些坦然接受自己的人那样心甘情愿地生活。
只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声音,始终拒绝承认这样的生活便是自己的今天、明天和昨天,越是思考生活的意义,这个声音越是尖叫不已,就像小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样。我们抱怨生活枯燥,却牢牢攀附着它的稳定带来的安全感,究竟是无力逃脱还是不愿逃脱?
被希望笼罩的孩子的理想,永远是科学家、音乐家、画家、作家……在他们衣食无忧的感受里每一个职业都可以有家的温暖。知道有一天他们开始领取职业的铭牌,才发现会发现每一个职业都还有无数的别名,无数的分工。每一个金碧辉煌的家都有着被埋没了的厚厚的地基和金字塔形状幽暗的阴影。
被人人平等迷惑了人们,总是仰望金字塔顶璀璨无比的身影问为什么不是自己,身世、智力、容貌……我们一遍遍排序,然后再安慰自己是命运使然。其实失望因为儿时的希望被放飞的太高,从来没有人愿意直接说明,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真正表情丰富的面孔是需要严格的筛选,他们的任务是表演出我们设想的可能,生动纯粹而不能模仿。
只是我们不可能永远是孩子,那些声音总会黯然嘶哑。对于那些已经麻木到不愿挣扎的人来说,希望应该怎么处置呢?生个孩子吧,谎言便又可继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