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但也容易产生一些误区。在使用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不可片面追求语言的华美精彩。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堂情境,缺乏对语言浅显化、鲜明化的口语加工,让优美严密的书面语与生动活泼的口语有机融合,致使导语的实效性降低。同时还因为艰深、费解,少了些亲切,不但不能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反而还会造成对新知识的畏惧感,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使导入的实效大打折扣。
二是教师导语设计不可过于冗长。短短几分钟的导语,不可能面面俱到,它要求教师在课堂开始用最有效的方式、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目标上来。过长则会造成浪费时间,收效不大的失误。
三是教师不可忽视了学生互动。不能依据课堂情境的变化做变化,灵活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导入,使课堂活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虽然集中在教师的自我表演上,但没有很好地转移并维系在教学内容上。这种导入,尽管是依据教案有序进行,但导入的功能与作用却被大大削弱。
四是教师不可将情境创设泛成人化。将诸如买房、买车、购物、装修、电信消费等成人的生活事件搬入课堂,看似紧密联系了生活,但由于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往往缺乏实际的吸引力,常常是事倍功半。
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有知识型激趣法、形象直观法、前后知识联系法、情感感染法等。虽说“教无定法”,但一般来说,好的课堂导入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
二、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三、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
四、从课型的需要入手,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五、导语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应转入正题。
六、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能每一堂课都用一种模式的导语。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新课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