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让好动的孩子静下心来学习?

(2017-11-08 08:20:27)
标签:

健康

教育

青春期

情感

育儿

分类: 教育频道

如何让好动的孩子静下心来学习?
文:莫尼卡 #

前些天去朋友家玩,朋友家儿子洋洋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个子瘦小瘦小的,特别好动是个闲不下来的孩子。我刚到她家的时候,洋洋还在客厅看动画片。看见我,朋友把洋洋支到房间去做作业。我们便在客厅边泡茶边聊天。我们聊还不到十分钟,只见洋洋从房间走出来了,在客厅这摸摸那看看。朋友生气的喊道:“洋洋,你在干嘛呢?快点回去做作业。”被妈妈一喊洋洋听话的又转身进了房间。同样的问题一直重复着。 

朋友又气又无耐:“唉,我这儿子真的太让我头痛了,总是静不下心来做一件事,老是这样做一会作业就跑出来玩一会,要不断的提醒他,一点作业要整一个下午才能完成,都不知怎么办才好?”。

其实,朋友现在所面对的问题,我也曾面对过,只是我家豆豆的情况比洋洋稍微好些。为了纠正豆豆这个不好的坏习惯,我也是费了不少心思。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心得: 

1)给孩子报他所喜欢的兴趣班:兴趣班的选择权交给豆豆,我不强迫他去学钢琴吉他什么的。但我会列几项针对性的兴趣班让豆豆选择。豆豆选择了画画和下棋。相信这两项课外班男生都会喜欢。兴趣班一个星期一节课,一节课一小时。都安排在周末。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潜力,是推动孩子沉下心来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之一,没有兴趣就很难调动他的积极性。

2)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能让一个人静下心来,收获知识的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专注力。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扔在书城里跟那里的小伙伴一起阅读。但是书诚的选择很重要。要有吸引孩子的东西。我家豆豆特别喜欢吃意大利面和烤鸡翅。后来我了解到厦门外图四楼是少儿书城,每天都能吸引很多小朋友来此阅读,三楼有个咖啡厅,听说咖啡厅里做的意大利面和烤鸡翅挺不错的。真的太对口了。每个周末,我都会抽半天,带豆豆到外图看书,起初豆豆是为了吃意大利面和烤鸡翅才愿意跟我去。但是我给他定的目标就是要看完一本或两本课外书。看完后还要把大概的故意情节说出来。然后餐单拿给他点,点他想要吃的东西。表现特别好时还可以给他额外加个冰淇淋。这样,坚持了几个月。豆豆阅读已经养成了习惯。他开始主动请求我给他买整套的书籍,他每天睡前都至少要阅读一个小时。虽然他要求买的都是课外书。我觉得没有关系,课内的书孩子每天上学都会面对,放学了还有一堆的课内作业。如果父母强制孩子再看课内书的话,孩子只会抵触。到时适得其反。只要能把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对孩子的学习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上课也会相对专注,课文也能用心去阅读,最重要的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培养孩子学习的责任感。很多家长都会出现这个问题,孩子不做作业或作业没完成表现的比孩子还心急。特别是老师给家长反馈孩子作业情况的时候,面子问题让家长对孩子大发雷霆,又打又骂。弄的孩子更叛逆或在家长面前装认真,作业应付式的完成。家长生气时认真做作业,家长放松时孩子跟着放松。最后家长累了,孩子学习越来越差。问题出在哪?我觉得是我们家长的教育方式。我们家长一定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主要任务,在你这个年龄段主要的目的就是好好学知识,作业没完成没学到知识那时你自己的事。如果做作业有不理解或不懂的问题可以咨询家长,家长有义务辅导。孩子不做作业家长只负责讲道理,不要去生气,让孩子带着没完成的作业去面对老师和同学。一次两次,相信他不会出现第三次。针对孩子每次的进步,家长要及时鼓励表扬。让孩子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及时去改正错误。

4)用选择的方式规定孩子学习时间:例如让孩子选择:你是先做完作业再出去玩一会儿,还是先玩15分钟再做作业?”“你是想背玩这篇课文再吃零食,还是先吃再背?”父母的询问,应是让孩子好回答的。让孩子明白,他有责任对自己的事作出选择,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命令的人,而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的人。

5)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在学习时,家里尽量保持安静,电视机最好不开,如果不在同一房间里,应把门关好,音量调小。家人说话不应大声,更不要吵架。在孩子学习时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 

总之,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慢慢的培养。只要家长与孩子齐心坚持,必有成效。所以要学会等待;要允许孩子反复。针对好动又不爱学习的孩子父母要有信心,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