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起来学做美食

(2007-03-30 15:15:56)
标签:

生活

美图

美食

休闲

家庭

分类: 健康饮食

一起来学做美食

http://www.99he.com/ifile.php?xname=5RLMT01&fname=1107418088.jpg

 

原料:鸡翅中节200克、青、红椒各1只,姜15克。
调料:花生油20克、盐8克、味精8克、白糖3克、
豆瓣酱20克、胡椒粉3克、湿生粉适量。
制作:1、鸡翅中节去净骨,青、红椒切片,姜切粒,去骨的鸡翅用少许盐、味精腌约30分钟待用。
2、烧锅下油,放入生姜、青、红椒、鸡翅中节、豆瓣酱煸炒至八成熟。3、调入剩下的盐、味精、白糖炒至入味,用湿生粉勾芡,淋入麻油出锅入碟即成.

 

菠萝古老肉

【原    料】
猪肉150克,菠萝50克,青椒10克,红椒0.25克,青辣椒1克,白醋5毫升,番茄酱11克,生粉7克,糖18克,盐2克,味精1克,料酒3毫升,胡椒粉0.1克,全鸡蛋12克,山楂片2克,油50克,葱段2克,蒜茸2克.
【制作过程】
1.将猪肉切成厚约0.7厘米的片,放入盐,味精,鸡蛋,生粉,料酒腌味.青椒,萝卜切三角块.
2.猪肉片挂鸡蛋,干淀粉.
3.将白醋,番茄酱,糖,盐,胡椒粉调成汁.
4.猪肉片入热油锅内炸熟.
5.浆料头爆响,放入青,红椒与菠萝炒热,放入调好的汁勾芡,下入炸好的猪肉翻炒即成.
【风味特点】
味酸甜,质地外酥里嫩
【医    评】
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患者均不宜食用。

脆皮鸡http://abc518.home.sunbo.net/xfile.php?xname=9EIOK01&fname=0164.jpg

配料:
  肥鸡1250 克,虾片15克,蒜泥1.5克,细葱末1.5克,辣椒末1.5克,糖醋100克,糖浆100克,白卤水2500克,湿淀粉25克,花生油1500克。
  制作方法:
  1 、将鸡宰净,取出眼珠,挖净鸡肺,放入沸水锅里浸约1分钟,取出洗净浮油、绒毛、污物。

    2 、把鸡放在煮沸的白卤水盆中,用微火浸煮至六成熟取出,将两翼向外扳离鸡身,再放入盆内浸煮至刚熟,取出用沸水淋匀鸡身,洗去咸味。

    3 、用铁色钩钩住鸡的双眼肜手勺将糠浆淋在鸡身上,鸡皮,均匀的沾上糖浆,然后,挂在阴凉通风处晾约2至3小时,待鸡身干洁时,即可油炸。

  4 、先将鸡连颈剁掉。用旺火烧热炒锅,下油炸至五成熟,放入鸡头,炸至金黄色,即倒入虾片一同炸,至虾片浮起,鸡头呈大红色时捞出。炒锅端离火口,将鸡胸朝放入抓篱内,置于放回炉上,待油烧至四成热时,用笊篱托着鸡,边炸,边摆动,放回炉上,放入蒜、葱、辣椒末、糖醋,用湿淀粉调稀勾芡,盛在两小碟中。

  5 、鸡炸好后马上切块,先切鸡头,后切鸡身,在碟上砌成鸡的原形,四周放上是片即成。食时跟糖醋,口急汁,淮盐。 

  注意:

   1 、鸡身淋糖浆,一定要均匀,特别是翼底部份。否则炸后表皮深浅不一。
  2 、炸鸡时,切忌火太旺、油太沸,否则皮焦而肉熟;火候太小,油温不足,则不着色,皮不脆。
  3 、切鸡时要将砧板抹干,鸡皮朝上不要贴在砧板,否则会影响鸡皮脆度和美观。
  风味特点:
  1 、脆皮鸡,为粤菜常用技法之一经过两道工序,才能制作成菜式。先用白卤水将炸至菜式的原料浸熟或浸火念,再涂上麦芽糖浆,晾干(约2小时)后,再用油炸至大约色。著名菜还有“二脆皮炸鸡”“脆皮炸双鸽”等。

  2 、“脆皮炸鸡”是广州名菜,以大同酒家制作最佳,五十年代,盐火局鸡、文昌鸡、太爷鸡和脆皮鸡合称为“四大名鸡”,享誉内外。其菜制法独特,鸡皮大红,虾片洁白,皮脆,肉鲜,骨香,是粤菜传统风味。

荔枝炒鸡丁

原料:荔枝300克、鸡胸肉200克、葱2根、青、红椒各1/2个调味料:盐1匙、蛋清1个、太白粉1大匙、白葡萄酒1茶匙、油适量

制作过程:1、荔枝去外壳及籽;葱切小段;青红椒切菱形片备用;  2、鸡胸肉去骨切为1.5厘米的小丁,放入1/4茶匙的盐及1个蛋清,太白粉适量;  3、锅内加入适量的油烧至四分热,入鸡丁滑开,待肉变白后,再加入荔枝、青、红椒略翻一下即可捞出沥干。  4、锅中留油1茶匙,爆香葱段后,依序加入葡萄酒、鸡丁、荔枝肉及适量的盐和太白粉拌炒均匀即可。

炖柠檬鸭

特点:原汁原汤、汤清肉烂

原料:光鸭1只(约750克),上汤750克。柠檬1粒,精盐、味精、芝麻油各适量

制作过程:将光鸭剖腹取出内脏,用开水烫过,洗去血水污物,再用清水漂凉,捞起,装入炖盅,加入精盐,上汤,放入蒸笼隔水炖50分钟后,再加入柠檬(要去掉内核),再炖10分钟,校对汤水咸淡,加入味精,淋下芝麻油即成。

果汁鱼块

特点:色泽金黄,质地软嫩,鱼肉鲜香,酸甜适可

原料:主料 净鱼肉300克,果汁120克,玉米粉30克,鸡蛋20克调料植物油600克(实耗约80克),盐2克,湿淀粉30克。

制作过程:(1) 将加工好的净鱼肉改切成长3厘米,厚0.6厘米,宽1.5厘米的块,放入碗内,加盐腌上。 (2) 把鸡蛋与湿淀粉放在碗里,加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将鱼块放入蘸上一层,而后再蘸上一薄层玉米粉。 (3) 炒勺内倒入植物油,放旺火上烧到7~8成热,将鱼块逐一放入,炸至金黄色,熟后捞出沥油,放在盘内。 (4) 炒勺内的热油倒出,留点底油,放回火上,加入果汁炒匀,用调稀湿淀粉勾薄芡,加尾油,淋在鱼块上即成。

冬瓜汤谱

▲冬瓜绿豆保健汤

[材料]冬瓜500克,绿豆150克,葱15克,生姜5克,精盐少许,鲜汤500克。

[做法]汤锅洗净置旺火上,添入鲜汤烧沸,撇去泡沫。生姜洗净拍破,放入锅内,葱洗净入锅,加入绿豆。冬瓜去皮、去瓤,洗净切块,投入汤锅内,烧至熟而不烂时,撒入盐,起锅即成。

[要点]以当年绿豆制作为好,冬瓜要在绿豆熟后再下锅。

[特点]清热利尿、解渴、祛暑。

▲荷叶冬瓜汤

[原料]荷叶l张,鲜冬瓜500克,盐少许。

[做法]

1、将荷叶洗净,撕成碎片;冬瓜洗净,去蒂把,切成片。

2、将荷叶片、冬瓜片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共煮成汤,烧沸后拣去荷叶,加盐调味即成。

[特点]清鲜,素淡,可喝汤吃瓜。

▲虾仁冬瓜汤

[材料]虾5克,冬瓜300克,香油、精盐各适量。

[做法]

1、将虾去壳,挤出虾洗净,沥干水分放入碗内。

2、冬瓜洗净去皮去心切成小骨牌块。虾仁随冷水入锅煮至酥烂再加冬瓜同煮至冬瓜熟,人盐调味后盛入场碗,淋上麻油即可。

▲羊肉冬瓜汤

[原料]羊肉150克,净冬瓜150克,精盐、味精、花椒水,绍酒,胡椒粉,葱丝,姜丝,香菜,猪清油,肉汤。

[做法]

1、把羊肉切成小薄片。冬瓜去皮去籽切成长方薄片,用开水烫一下,香菜切成八分长的段。

2、勺内放入肉汤,冬瓜,加精盐,花椒水,绍酒,味精,胡椒粉,汤开时把羊肉,葱丝,姜丝,香菜放入勺内,再烧开,加猪清油少许,立即出勺盛在碗内即成。

[特点]汤味清淡,羊肉香嫩,冬瓜鲜烂。

▲参芪鸡丝冬瓜汤

[材料]鸡脯肉、冬瓜片各200克,党参、黄芪各3克,盐、黄酒、味精适量。

[做法]鸡脯肉切丝与党参、黄芪同放入沙锅内,加水500毫升炖至八成熟,氽入冬瓜片,调入盐、味精、黄酒适量,冬瓜熟透即可。作正餐之辅助汤菜食用。

▲罗汉冬瓜羹

[材料]冬瓜350克,莲子、百合、洋薏米、冬菇、面筋各20克,珍珠笋粒、豆腐粒各1汤匙,素上汤4杯,姜2片、盐适量。

[做法]

1、冬瓜去皮,切粒。

2、莲子、百合、洋薏米洗净,浸软,隔水蒸熟。

3、冬菇浸软,洗净,切粒,面筋洗净,切粒。

4、烧热油,爆香姜片,煮滚素上汤,放入全部材料,大火滚1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注:可随意加上丝瓜粒、夜香兰、笋粒等材料,味道也很鲜美。

清润养肺汤--[清润去痰、肺燥等功效]

基本特点 清润去痰、肺燥等功效。

基本材料食物:瘦肉适量,生鱼1条约500克,西洋菜500克。药物:罗汉果1/3个,蜜枣6粒。

做法
  瘦肉洗净原件放入,生鱼去内杂原条放入,加上各物、水6碗,煲2小时汤成。

猴头菇炖竹丝鸡

基本特点滋阴益气,清退虚热。肝肾不足,阴虚内热,症见骨蒸潮热,渴饮盗汗,或脾肾不足,中气虚弱之消化不良,食少体倦,或气虚血弱之虚赢乏力。亦可用于神经衰弱、溃疡病、贫血及消化道肿瘤属气血不足、阴虚内热者。

基本材料鲜猴头菇180克,竹丝鸡1只(约700克),红枣5个。

做法
  (1)猴头菇洗净,切厚片,竹丝鸡劏净,去肠杂、鸡脚,斩大件,红枣(去核)洗净。
(2)把全部材料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开水炖2--3小时,调味供用。

  说明
  本汤是滋阴退热之汤品,汤中猴头菇又名猴头菌,是近年始有报道的营养丰富、抗癌作用的美味食用菌,其性味甘平,含有挥发油、蛋白质、多糖类、氨基酸等成分,功能补脾益气、助消化、抗肿瘤,本品对消化道肿瘤有缩小肿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竹丝鸡又名绒毛鸡、乌骨鸡,性味甘平,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1、B2)、烟酸等。功能养阴退热、健脾益气,《本草经疏》说“乌骨鸡补血益阴则虚劳羸弱可除,阴回热去则津液自生。”红枣健脾滋润。合而为汤,滋补肝、脾、肾而养阴退热、调补气血。

    注意
  感冒未愈者不宜用本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