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生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11-10-16 11:23:26)
标签:
人生意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文化强迫症 |
分类: 管窥儒释道 |
怎样生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
这一生应当怎样渡过,立怎样的志向。这问题很关键问题,如同掉入海中的人,不明确那边是岸边,东一下西一下的话,无论他的力气有多大,最终会因为没有力气而沉于海底。
立志可不是三天两日就能搞定的问题,多方学习和了解是基础,见闻不同,志向会不同,好多人到了30多岁才把人生志向定下来。当然大多数人则没啥志向了,现在流行买房,自己也去跟风买房,流行买车,自己也跟风去买房……可谓随波逐流,如此跟风的结果之一:总是感到不富足,抠门的很……。
我这一生应对怎样渡过,经常自己反思这个问题,结合每年新的见闻,反思了很多年,到目前为止,答案如下:
原谅彼此,微笑包含彼此,
助人人平安,
积攒能量,
庆祝人生庆祝河山,
事情越来越少,越来越清闲,趣向菩提,同归极乐!
大多数强迫症困扰者,根源上也是因为没有坚定的合理的人生志向,进而很容易纠缠于眼前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上,比如最近一朋友的问题有意思:戒指是带还是不带,是带反面还是带正面,好多时间就纠结这个了。
据于德:
为人处事有德行,仁义礼信。社交方面有困扰的,特别是那些总是担心被人伤害,疑神疑鬼的人,往往是德行不够。任性恣意,不顾别人感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自己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这种境遇下,难免担心被人伤寒了。
现在有人批评说:以经济利益为重,倡导“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文化现在暴露出弊端了。人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慢慢变得没良心了,今年流行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见一斑。
一个人没有德行,在一个地方就呆不久,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终成不了大器。因为大多数事情都要做的久,才会干出明堂,浅尝辄止是挖不倒黄金或石油的。
依于仁:
身心真正健康者,无一例外具有仁爱的品质。反之,自私自利,乃至杀戮心太重的,最容易患身心疾病了。
笔者观察精神分裂症个案得出结论:大多数精神分裂者,都具有杀戮之心,是缺乏仁心的典型。
仁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话题,此只是提及一下。
游于艺:
现在许多人感觉生活很枯燥空虚。重大原因之一是没有“游于艺”。心灵苍白啊。
心灵苍白,感觉生活枯燥的人,要它去“为所当为”——去生活,自然等于没说,还是为负面的症状所困。
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
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
“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
“御”,驾车,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宇宙飞船。
“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
“数”则指科学方面的。
六艺的范围可广了,对上面的六艺饶有兴致,我们的生活怎么会枯燥呢?怎么会感觉人生没有意义呢?
======
如上是我结合下文所产生的一点感悟:
道德仁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假如有人问,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是什么?可以大胆地引用这四句话作答,这就是他的中心。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关于这四点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泰伯》篇中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第一项所说的“志于道”,又学个什么道呢?一般人说孔子说的是人道,不讲天道,因为天道渺远,属于形而上的范围。究竟有没有神的存在?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属天道。“天道远”并不是说与我们的空间距离远。如照现代观念来说,更不合理了,目前到月球只不过几天的事,怎么说远?这个远字实际上是高远的意思,指距离人类的知识程度太远。“人道迩”,人道比较浅近易懂。所以过于高远的暂时不要讲它,先把人们自己切身的问题解决了,再讲宇宙的问题,一般人说孔子只讲人道,这是后代的人为孔子下的定义,事实上孔子并没有这样说,当时,只有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见《公冶长》篇。根据子贡这里的话,再看孔子在《易经》中所讲的学问,他绝对懂天道——宇宙的来源。所以子贡便说,他讲人道,我们听得懂,他讲宇宙的奥妙,因为我们的学问还不够,实在听不懂。
因此孔子在这里所讲“志于道”的“道”,我们不能硬性替它下一个范围,说他只讲人道,不讲天道。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必须研究《易经》的《系传》,他许多的重要思想,都表现在《系传》中,有关形而上的学问,也在《系传》里。那么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是什么?我们可以很老实的作答:“孔子自己没有下定义,所以我们很难替他下定义。”至于他在这里讲的“志于道”可以列举很多,证明他是懂得形而上道。由人生的普通行为——形而下开始,一直到最高的天地万物的玄妙之道,他全懂。不过一般学生们程度不够,他没有偏向这方面讲,如果专讲这方面,孔子就变成一个宗教的教主了。尽管后人称他为儒教教主,他自己在当时非常平实,不走教主的路线。
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宇宙飞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
——南怀瑾 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