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说新语1--雨中昏话

(2008-07-01 22:20:56)
标签:

昏话

新语

右脚

唐宋八大家

六国

美国

杂谈

分类: 千古江山--历史与传统
    最近右脚摔跛,生活一下变得很清闲,便集中精力读书。
    既然春雨为伴天光宜人,就看点经典,将经史子集、军事经济、国际政治堆在身边,随意取舍,胡乱翻翻,实在是无限惬意,如皇帝选妃点了这个名翻了那个牌,好不快哉。便口占一歪诗:
读书烟霏地
酥雨润思吟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7/1/22/18/11b846304f7.jpg
史中闻斧钺
茶里悟当今
英美非恒强
汉唐有可循
天下阡陌事
轮回正视听
    古今中外,莫不有人爱作诗为文,今日思来,是以著文而囊括万象,用写诗来冶炼精神。
    将唐宋八大家的诗词文三种体例进行对照,揣摩下每个人在三种方向上的不同面目,心生向往。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今天有人认为唐宋八大家的文笔很烂?
    而我写诗是因为写不出博客。一旦读了些中外经典,即使仅仅只言片语,就深刻认同一句话:“人间好话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写什么,都感到比别人低一筹;说什么,都觉得晚了人一步。
    无话可说。
    便想到了“得失之辩”。
    诗之长,可言志。文之优,是大容量。我工作之后便再不写诗,因为缠在事务中,只有一种将更多的信息量和感触记录的欲望。当下不功利的时候便想说些有韵律节奏的字句。因为节奏虽然不能给我带来稿费,却能让自己放松,愉悦。
    我现在右脚脚踝无法吃力,便对左脚腕委以重任,本来左脚从来是从属,没有右脚有力量,而今天右脚有伤,却给左脚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左脚,要珍惜啊。
    今天的另一得,是解决了一个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既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得失。为什么读了史的人还会犯错误,以至巨大的错误?
    历代帝王年幼便熟读历史,多半要对《史记》了然于胸,后世皇帝必须会背资治通鉴。而越是明历史的人失败的越惨。你看,宋末明末清末几个皇帝,哪个不是家学渊源知识精英?而刘邦、赵匡胤、朱元璋、朱棣都是些市井混混,知道什么史啊?不就是坑蒙拐骗、反复无常、偷奸耍赖、心似铁石。
    这可能是另一种得与失吧?
    历史是万劫永复的,会惊人重复,同时有一种历史的偶然性,在重复过程中,关键人一招失算,便江河皆去。
    这个中心人物太重要了。
    就像我自己,读史之时便心胸开阔,自觉“肝胆皆冰雪”;遇到事情自然还会想不通,应算“表里不澄彻”。正如股市,你看日线或小时线,会两股战战冷汗淋淋;而观月线年线,便觉得稳坐钓鱼台机会多多。
    一个人知道历史的得失,实在还无法把握自己的沉浮。因为,读故事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成里面的成功者,好像自己处理事情的时候也能一计定乾坤了,而关键时刻,却因为性格弱点,痛失先招然后只能捶床大骂了。
    再读《六国论》,看到了惊人相似的历史。资本全球化浪潮后,这个地球村发展得跟当年中国地图上战国时代相差无几。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秦国和美国不正相当?而全世界都在谄媚他,都在今日割地明日送财,哪个眼神不带秋波?就是抗议几句也都明显带着打情骂俏的争宠架势。那恶心劲儿,纵然我这小女子也看的出。
    看那七国会议,不就是叫做“美国和他六个老婆的联席会议”?而我们中国,还有个自由身,却因为没纳到他房里,很多好处得不到。实在不如他那几个小老婆过的滋润哪!哪个戏园子里被压迫剥削的小旦不盼望被大户人家相中啊?你看连柳如是这样的女丈夫都以给钱谦益当小老婆为荣呢。抱粗腿,很屈辱;不抱粗腿又过不了上等人的生活,买不来安逸。好苦好苦的。
    想想苏同志的结尾:“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尖刻啊!好在科技进步,现在虽然屈辱如伊拉克,还能苟活于废墟之中,保持个国家的名分和形态。
    那秦国,搞得物价飞涨、油价乱窜,“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国能独善其身?俺不知道。又如何能要求什么。我能放下杂念全身而退?俺也不知。
    女友事业陡然转机,风风火火。我问她如得了全国大奖,在领奖台上面对亿万观众会说些什么。她说,我要一个一个地感谢伤害我的人,说他们的名字,列举他们的光辉事迹。我要感谢他们,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今天。
    看看美国的崛起史,没有英国的步步紧逼,一再打压,他也只是富而不强。我真想有一天世界人民会来采访中国,我们在亿万盏聚光灯下,感谢美国,是他给了我们今天的成功。多好的畅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