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力从哪儿来

标签:
活力课堂目标定位教育 |
分类: 爱的教育 |
http://s5/mw690/001nQJJMzy7jQ9ruWLq84&690
一、活力课堂的目标定位是什么
活力课堂的目标追求应定位在知识有活力、教师有活力和学生有活力三个维度上。
知识有活力是构建活力课堂的前提。让静态型的知识变成具有生命力的知识,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激活:一是知识的经验化激活。即书本知识教学要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切实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挖掘知识中所蕴含的生活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让课堂拥有真正的生活。二是知识的前沿性激活。即知识教学在有效体现本学科知识的发展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能及时向学生推介本学科知识的前沿性研究成果,让知识保持鲜活的前瞻性和延续性。三是知识的结构化激活。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被不断结构化,新旧知识以逻辑关系方式或个体思维导图的方式联系起来;注重跨学科整合知识,如以某类主题或专题性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教师有活力是构建活力课堂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有专业魅力。教师要理清与发掘专业教育的潜在价值,领悟专业精神、专业思想,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教学方式等,探寻出专业学习的趣味性,以生动适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轻松快乐地体验专业的浓郁气息和独特吸引力。其次教师要有个人魅力。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师生生命相互碰撞、对话、交流、激发的重要条件。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佐滕学语)。活力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科修养,更需要教师对教育、对课堂有深刻的理解,要以自己的追求精神和行事艺术去影响,以自己独特的个人教学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来展现个人魅力,从而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
学生有活力是活力课堂构建的价值追求。学生的生命活力首先体现在学生要有自主意识,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能全身心投入自主学习,充分调动自身学习潜能,保持主动参与、多元互动与对话的学习状态,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其次,学生要有思维参与。苏格拉底曾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课堂应充满思维矛盾和思维冲突,唯有如此,课堂才有深度的活力。学生应摆脱原有定式思维,注重培养批判思维,侧重思维的深度、广度,让自己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二、活力课堂的活力源泉在哪儿
中职活力课堂的活力源泉在于变革。变革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教育理念的转变,要着力树立适合活力课堂的学生观、成长观和成才观。
学生观:要把学生看作为从“认知体”向“生命体”转变。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要从教师的讲解精彩度转变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参与度,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转变炎教学结构的合理性;活力课堂的教学要超越知识教育,教学目标要从知识走向生命智慧。
成长观:要从更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向“成长规律”转变。从学生成长历程来看,“活力”是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潜能的激发、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维度来看,“活力”是体验的共享、认知的合融与心灵的感召
成才观: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有效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为每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创造人人都有人生发展的机会、生生都有出彩的空间。
三、活力课堂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活力课堂的教学策略应具备:
主体性。主体性是一个人生命意识的基本特征。有了主体性,师生才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可能性。在活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我要学”的意识比较强, “我能行,我很棒”、“我自信,我快乐”等积极的内心体验活动比较深;教师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以学定教”“先学后教”“问题导向”等彰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
设计性。以研究学习目标著称的美国学者马杰认为:教学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 “我如何去那里”(学情精准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教学评价与监控)。无论是一节课还是一个主题板块,都需要依照这三个基本问题来设计。
细节性。注重对教学细节的设计与处理,最能体现出教师独特的教学魅力与独到的教学智慧。一个个有活力的教学细节就构成了一节精彩的活力课堂。
过程性。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生命活力共建共享的过程,是一个经历、参与、探究、感悟和体验的过程。只有结果的习得,没有多方探究和亲身体验的过程,往往是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
生成性。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提问题,关注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让学生讲思路,关注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让学生悟方法,关注知识结构的动态生成;让学生析错误,关注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皆为预设之外的惊喜。
四、活力课堂的条件保障有哪些
一是硬条件保障。要大力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紧密结合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教室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努力为活力课堂建设提供应需的物质保障和环境保障。
二是软条件保障。首先要有组织保障。成立活力课堂建设领导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合理分工,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和督查整改等工作。其次要有制度保障。按照活力课堂建设标准,科学制订相关活力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出台激励政策,有序推进活力课堂建设。第三要有“群众基础”。学校要加大培训力度,让广大教师了解、认同、内化活力课堂内涵、特征及其构建意义,得到他们广泛参与与支持。第四要有科研保障。学校要坚持课题引领,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通过专题讲座、教学竞赛、论文评比、课题研究等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发展路径,为活力课堂建设提供智慧支持。
(此文发表于《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