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事琐记

(2025-10-11 21:28:22)

说说我三十年前的经历,也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背书祖国的进步。
    1993年初,距离我工作也不过两年的功夫,那年,区里选拔一批年轻干部去天津武清县挂职。这能从全区几百名年轻干部中挑选人才,一方面既是当时的区领导的开明开放之举,另一方面能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佼佼者。
    当时的选拔方式就是采取区领导亲自召开座谈会听取各位年轻干部自由畅谈的方式,从中考察干部的能力和表现。没有谁会想到自己有幸被选中,再说当时也只是说召开年轻干部座谈会,至于说是为什么,这个秘密是掌握在极少数的领导手中,他们知道是为了什么。而参与的年轻人们只是通知参加,为什么,大家无人知晓。
    当时大家也没有想要通过座谈表现才能以期获得领导的垂青,参加也就参加而已。于是通过几场座谈会下来,终于从全体参与座谈的年轻人选中了八人。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主要领导在场的情况下畅谈自己的想法,建议要把淮南的一黑一白做大做强,也就是黑的煤炭白的豆腐,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大胆建言的表现,反正有幸被选中。
    按照正常的工作安排,选中八个人不会只止于选中的程度,果然,没多久,赴天津武清挂职锻炼的安排下来了。
    我们一行八人就启程奔赴到了天津武清。到了之后,每个人分别被安排在当地的一个厂里,说是挂职其实就是学习。一周的时间,说学习也没法学到什么,当地政府倒是有安排,一人到一个厂里,作为人生地不熟来到北方的天津,而且还是下属小县的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中的企业,企业对于我们这群南方来的陌生人按照政府的安排,让我们在企业中临时住了下来,至于人家企业的经营生产后勤之类的日常事务,人家也不让你管,闲暇之余,只是在企业的车间里转转感受热火的生产氛围。
    我当时是到的一个玛钢厂,是生产水暖管件,每天车辆进进出出,进来原料出去产品,生产红火的狠。在三十多年的时候,天津这个北方的小县,乡镇企业已然成了气候。当时不理解为什么要把我们派到企业来学习,后来回来后我们几个悉数被派到区内有关乡镇企业挂职,这才明白区里的用心。
    一周的时间很快也就结束了,企业的生产氛围感受了不少,也体会到人家企业艰苦创业的过程,企业里有个小食堂,每天早晨中午厂里的几个领导吃饭就围坐在一张八仙桌旁边,搞四个很平常的菜肴,大家围着边吃边聊生产经营,没有讲究什么吃喝的事情,这对我们南方来的同志也是一种艰苦创业的直观感受。
回来之前,我们一行人到北京与先期到达的人员会合中闲住了几天,当时住在前门大栅栏的一个小宾馆里,无聊之际,有的时间到这个最为热闹的北京人员集聚地闲逛。看到了一些正宗的京味生活。
    几天后,票买好我们就登上了回家的列车一路向南而行。
那个时候的火车都是绿皮车,高铁还没有建造出来。所以这样的绿皮车上人是相当的拥挤,设施也十分落后,车里的味道也难以道尽。好在我们都是买的硬座票,年轻人也没把苦当成回事,就觉得大家有座位坐也就满足了。
    车辆奔驰在北方的原野上,那时因为第一次坐这样的长途火车,新奇感也较强,也感受不到车里拥挤的气氛。可是走着走着,车里的人也越来越多,眼瞅着车箱内过道旁厕所里密密麻麻的全都是人,人一旦挤出去,再想回到原位那真是吆喝着带连推带搡,想要回到自己的位置,可真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努力一番。
    在那个基础设施还非常陈旧的时代,列车还没有提速,高铁更是没有概念。与现在相比彼时的速度虽然相较于汽车是算快,但也快不到哪里去,一趟下来,也得是两天的时间。
白天的时候,还可以看看窗外的风景解解闷。晚上的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人们只能睡觉消磨时间,这样拥挤破旧的车箱里,所有的一切只能将就,也别想着啥条件了,能有座位就算很好的了。大家都是这样,彼此凑合着人挤人人挨人,挤着肩膀挨着大腿背靠着背互相支撑,至于东倒西歪也别当回事了。车箱内的香烟味、汗臭味、脚气味掺杂在一起,经过白天黑夜的拥挤简直就如发酵了的一般,想到一句话“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大约也就是这个意思,怎么着,忍着就是忍着,不忍着又能怎么办?怪不得经常性听到有的人长途旅行中,会突发精神病大喊大叫,甚至发生伤人毁物的过激行为,这大约就是不忍人之所忍,实在忍不下去,才会突发异常吧。
    这样想来,大多数人能够坚持这样的困难条件下的旅行,也是考验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的一个方式,能够在这样的长途旅行坚持下来,也就算是素质较好的了。大家都是彼此彼此,不忍也昨忍,你还有个座位呢,有的人甚至是一路站票。更为稀奇的是过了不知哪个站,当着列车员大声嚷嚷着要验票的时候,身下的座位底下居然伸出了一双人腿,也不知道是何时睡在座位底下,居然将近一天的功夫没见这人出来过,真是令人佩服之至,也佩服国人的艰忍程度。

一恍间,这次旅行已然过去了三十来年,相比于现在的出行条件,那真是天壤之别,发展进步之快,令人叹为观止,有一个问题说“说你什么时候,感受到祖国的进步的”,虽然各自的感受千差万别,但从这一个出行的比较而言,进步这仅仅是一个方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理阴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