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阴影

(2025-10-11 21:27:33)

这里讲一个小时候听过的恐怖故事《一双绣花鞋》。

在我小学的时候,学校的设施非常陈旧,没有所谓的操场和运动场馆,也更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体育老师,当然其他的老师也是同样,农村大队或公社里的有点关系或文化的知识青年有机会被安排到村小里任代课老师。

要说语文数学课或后来的自然地理课之类的课程有的老师也能正儿巴经当个课来上。但体育嘛,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这里倒也不是讲体育老师会不会上些基本的体育动作,况且那时虽有所谓的体育课,但也没有正规的教材,所以半路出家的老师那里又有能力和兴趣教那些个农村娃儿学些什么的短跑或跳高。

一上体育课,要么是放痒任由那些个娃儿们疯玩去,要么就让正课老师来出点题目给复习,让个活泼的体育课成了死气沉沉的做题课。所以大家对体育课也就没有了什么兴趣。

可是三年级的时候,来了个体育老师,那是同村的一个知识女青年,大约也有个初中文化程度,那个时候,也就算怪有学历的了。但毕竟是初来乍到,村小里也没给她分配什么正规课,只让她先代一下体育课,算是积累经验吧。

这个老师是个二十出头的女性,留下着齐耳的短发,烫着个当时流行的花卷。平常爱穿着灰色的粒子服,给人看上去挺恬静的外表。

老师来了以后,正如前述所言,哪里会上什么的室外的体育课,再说那时也没有什么任课考核和教程之类的安排,上啥课全由任课老师自己当家作主。

所以她来过以后,想着也没人教她怎样上课,可面对这群天真顽皮的农村娃儿,该教什么呢?想来这个老师也动了点脑子。

小孩子嘛,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的时代,爱听故事也成了他们最喜爱的消遣。而现在这种消遣又是在课堂,既不耽误上课,也不会任由放羊,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老师拿出了当时正由文化沙漠走向开明时代的代表性书籍《上海故事会》。那是16开本的小册子一般的杂志,每期里都登载一些内容各异的故事,涵盖古典现代古今中外悬疑刑侦武打等等内容。特别也会有一些连载的故事。

记得当时她给我们讲的是个敌特故事《一双绣花鞋》,这个故事似乎讲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民党匪帮势力还十分猖獗,他们潜伏在重庆一带蠢蠢欲动,制造事端,谋害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干部和人民。特别是这此敌人采用的下三滥的手段,制造恐怖搅乱人心,意图让人们人心惶惶不可安宁。

老师拿着那本薄薄的故事书,绘声绘色的讲述着其中的故事,听得我们这些平常难得安坦的孩子们入神的听着她讲述的故事,情绪也随着她的讲解而投入进去,为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而紧张,甚而大气都不敢出。进而随着一章的故事深入,孩子们也期盼着老师的故事课持续进行下去,犹如听刘兰芳袁阔成的广播评书般引人入胜想着下面的情节。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讲到其中有个情节,至今仍成为我心理上的阴影。

她当时讲到故事中女主人公某天下班回到家里的时候,因为之前在跟敌特斗争的过程也知道敌人的凶狠与狡猾,所以也有高度的防范之心防止敌人的暗算。当着女主人公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的时候,她觉得房间里似乎有点不对劲,预感到敌人好像藏在房间里的某个角落偷窥着她的一举一动,仿佛会在某个大意的时刻突然窜出来要把她暗杀。女干部的警觉瞬间提了起来,孩子们的注意力也被老师身临其境的讲述所吸引,而老师也化身为现场的解说员一般,那绘声绘色的讲述仿佛把孩子们带到了实际的情境中,这种感觉有点象王刚曾经出演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一样,用画外音的讲述描绘出当时的情境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特别是老师边讲边问孩子们,“你们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特务藏在哪里”,孩子们只顾听得汗毛倒竖瘆得脊背发凉,哪里还敢接话去体会老师讲述的情境呢,一个个捂着耳朵眯着眼睛,生怕万恶的特务会突然窜出来制造谋杀的惨案。突然,老师说到,“你们猜不到吧,我来告诉你”只见女干部就觉得床底下似乎有双眼睛盯着自己,她害怕但却又不相信,于是蹑手蹑脚的来到床边,猛然掀起床单,只见床底下赫然有一双血红的双眼死死的盯着自己,那是特务用一个气绝身亡的家伙故意来吓唬女主人公的。这种情景吓得女主人公倒吸一口凉气,而正在听故事的孩子们也大气也不敢出,仿佛紧张的要背过气去,有的胆小的女学生甚至畏缩着身子想要藏到桌底下。

现在想来,那个在此前就已流行的匪特故事片,在现在看来足以和电影《黑楼孤魂》一样载入国产恐怖片相提并论甚至比后者还要超前,其影响达到几十年,但凡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恐怖小说的。

对于我来说,故事和讲故事的人都已过去几十年了,这个老师的孩子后来也成为了小学校长。但她所说的这个床底下藏人的恐怖场景始终成为我从小到大的一个阴影,我甚至也听到有不少人讲过相似的话不要轻易往床底下瞅。我在关灯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了这个习惯,绝不往床底下探头,或许是听过老人也有这样的讲究,总之宁可信其有不会信其无,至今讲来还是有几分后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香雅韵
后一篇:往事琐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