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道河的好酱油

(2025-08-29 21:48:08)


人到中年,看多了人生百态世事沉浮,自身修为已然近于老僧入定波澜不惊,年轻时所曾有的梦想已然失去实现的可能,曾经以为的淡泊宁静的生活成为如今的常态,回忆也渐渐多了起来。虽然知道回首往事是心态苍老的表现,可生理与心理的驱使这也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那远去的童年偶然间还会如眼面前般浮现在脑海中,历历往事重新展演。
    说到小时候难忘的事,倒也可以道来一说,也给记忆增添些丰富的元素。
    要说有一件,当事人本人已然驾鹤归西,可作为曾经的路人倒也还能记得。
    那时候,农村的生活正在渐渐改善之中,尽管菜肴方面总体还是紧缺,少是少了点,可是必要的油盐酱醋还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佐料,再穷也还没有穷到连这点佐料都买不起的程度,所以家家户户的灶台边这几样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油呢,以前的时候,听说过因为油品短缺,不得已用棉酚油代替,吃得男人失去了生育能力的说法,我们小,不清楚这事儿,但通常所吃的豆油和菜籽油之类的物品也多是生产队里分配的食品,没有包产到户的时候,这些东西可想而知,是不可满足需求的。不是有年说法吗?说是家里炒菜,用油的时候,是用一枝筷子伸向锅的油瓶里沾点,到了年底,油不仅没少,反而比起初多上了些,咋加事呢?原来是因为沾水的筷子上的水流进了油瓶,看似油带了星星点点放到菜锅里,实际上水却留在了油瓶里,天长日久可不是油少但水多,瓶里的油看似没少反而增多,唉,贫困年代,什么样的稀奇事儿都有。盐吗,始终是国家专卖,只能到社队开的代销店里购买。酱醋之类的佐料自己家也造不出来,也只能用个鸡蛋牙膏皮之类的物品去换或者用微薄的现金去买点。
    那个换点的讲法通用的名词是打酱油
    这个来历没有考证过,但在我们这里,却是实实在在的见到了酱油为什么要叫“打”字。
    那就展开来说。
    在我看到的以前的时代里,小商品虽然还有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嫌疑,但市场也有逐渐搞活的倾向,大队的小卖部里虽然也有这些酱油之类的佐料购买,但民间也有些手艺人因为会制作酱油的技艺,做出来挑着担子走乡串户的售卖。社队的干部看到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政策放宽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爱管不管的事,都是四下里的乡邻,何必非要多管闲事呢,乐得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不象在市场上管工商的人因为点不起眼的小事,而对小商小贩恶语相向甚至掀人摊子。
    那些游走于乡村里巷的小商贩虽然还有点小心,但也逐渐的胆子大了起来。走乡串户的时候,吆喝的事情是必须有的声音。告诉乡里乡亲,某某小贩又来了,乡亲们想要点针头线脑的赶紧的来买吧。
    单表我们这儿有一个老太婆,那是个个头矮胖,扎着个头巾的老妇人,担着酱油担子,贩卖着自己家晒制的酱油。酱油用个不大的缸盛着,来买的人们拎着个油瓶,我来个二两,我要个半年。用个特制的不锈钢小勺子从油缸里打出来,这就叫打酱油。
    老太太为人热情慈眉善目,生意人讲究是和气生财,从没见过人家卖酱油的时候与人发生过争执,有那么个人爱占点小便宜的人也是看破不说破,还特意的给人多添点,喜的人笑逐颜开,生意自然也是做得和顺许多。
    那时候,小商小贩们做生意讲究个诚信,虽然走街串巷是为了赚点钱,但还没有想到做点假来多赚点的歪心思,所以所售卖的比如酱油之类的食品可都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不象后来又是酱油精,又是什么人工添加甚至于昧着良心弄虚作假。老太太的酱油可是纯纯是自己用手艺加工晒制出来的货品,那个酱油着实是真的鲜,我们有的时候,在大人做菜的时候,特喜欢闻那里添加了酱油的香味,甚至有时候嘴馋了,还偷偷的跑到厨房里就着酱油瓶口喝上两口,那个美味真是有些赛似被神仙。
    最难忘记的是老太太每次到了村里的吆喝声,“二道河的好酱油”,老太太的喊声中先是低后是高,尤其是到了“好酱油”三个字的时候,声调明显的提高了很多,声音流传在房屋里巷,不大的村庄离老远就听到他尖利高亢的吆喝声,“二道河的好酱油”,声声吆喝,不一会儿,小摊子前就挤满了打酱油的人群,通常这是孩子们或是汉子们的活儿,孩子们的叽喳叽喳声不绝于耳,汉子们抽着烟嘴里有话没话的打着趣儿。那也是小村庄里难得的聚会时刻,人们借着打酱油的时刻叙叙家长里短,一时间也就象个路边社般,把个乡村轶闻趣事传播到四乡八里。
    老太太也乐得打酱油边叙话,不一会儿,酱油缸里的酱油也就快见了底了。
    这样的风景也是农村不多见的热闹一幕,回味起来,也有几分味道可滋品味。
    掐指一算,一恍间已过了四十来年,老太太肯定早已作古,但她的身影却也时不常宜的留在记忆里,也是少年时光里一道若隐若现的风景线吧。
    写到这里,不由联想到象顾桥陈醋,王守义十三香之类的佐料当初不也是有着手艺人走街串巷贩卖的历史吗?只不过人家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了,就象淮南牛肉汤样,二道河好酱油要是深入挖掘下去,没准也能做成品牌,不过,这是闲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灵异话事
后一篇:菜市场闲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