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读书往事

(2025-08-29 21:33:08)


小时候,我就爱看书。

可是那时候,也没什么书供我可看。

怎么办呢?

我只有抓住一切有可能的机会来满足我读书的饕餮欲望。

我村里有一个矿工门邻,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很爱看书,而且他经常买书来读,那些书本都是很新的出版物,象《今古传奇》之类的杂志,还有长篇的《孟丽君》等等。他下班回来闲暇的时候,就爱在他家的院子里翻看这些书,我非常想看那些书,可人家新买也在读的书,怎么可能夺人所爱呢,不得已我只好在他看的时候,哈着人家的脖颈也跟着一起看。我读得比较快,人家还没读完一页的时候,我就巴不得他翻开下一页,奈何书在人家的手里,能够不反感你在旁边同读就算人情厚道的了,怎么还去强求人家随你一起翻书呢。只好耐着性子等候着人家的进度。或者和人家央求一下,读完后可不可以借给我读呢?那期盼之情,巴不得人家尽快答应。也还好,人家也倒爽快,答应了这一请求。所以他家的书我基本上都读过了。每当我到他家的时候,其实并不是为了找他家的孩子玩儿,只是为了方便在他家的柜子箱子里翻找一些亲的书籍,反正都是当着人家人的面,人家也不慎怪。举凡是那些薄的杂志类的书籍,我也是人家还没怎么看完,趁着他不在家的功夫,我捷足先登率先一睹为快了。

说到这里,关于读书的那些事,还真的想起来了一些。

上初中的那些年里,正是1980年代后期的时候,随着香港武打片如《霍元甲》《陈真》《再向虎山行》《射雕英雄传》风靡内地,武侠小说类的书本给了改革开放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们追求精神满足的机会。这股风儿也无可阻挡的吹进了校园里,正在上初中的我在有天放学的路上,偶尔捡拾到一本薄薄的简印本,记忆中那是一本蓝色封面的16开本的书籍。也不知道谁人所丢,管他呢,匆匆上学的我也不有时间为了一本书等候着书主前来寻找,再说我自己本身就是书虫,这拾到一本书,毕竟只是雅拾,又不是金钱之类的贵重物品,还有个拾金不昧的道德约束感,带着这种自我安慰的心理,我将这本无意间得来的书本纳入书包中。到了学校的课间迫不及待的阅读了起来。以后这本书不管家里的物品如何变动,它被我保管了长达十余年的时间,成为伴随我少年时分一分随时得以翻阅也百读不倦的一本小册子似的书籍,虽然这几十年过去了也不记得书名和内容,大致只记得是个少年英雄通过奇遇学得一身功夫从而顶天立地报效国家的事迹。这本书激励着我效法英雄人物的壮举,是我得以汲取精神力量的来源。

为了书的事,有欢喜有烦恼。说说烦恼的一件事儿,也是初中时分,为什么老是提到初中时分,那正是我渴求知识的时机,虽然打小我对阅读就有浓厚的兴趣,许多书本的知识我通过一些旧的报纸还有几张书页得来的,这些碎片化的内容成了丰富我知识储备的重要来源。记得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有个满头白发的老教师姓周,那是个温文儒雅的男老师,课余之际喜欢舞文弄墨,写得一手好书法,而书法练习时总会写一些四字成语之类的内容。我有幸在他临摩的时候在旁边欣赏。每当他写下第一个字的时候,我也会把下面的三个字读了出来,如龙飞凤舞,龙马精神之类的成语,引得老师大为稀奇,小小年纪居然懂得这些词语真是罕见。讲到前面因为书籍而引发的烦恼的事,我还是不能跑题的叙下这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上初中的我,求爹爹告奶奶般从同学手里借来本《今古传奇》,读来读去,不知怎么回事,被收拾在了什么地方不知所终,可同学又找我要得急,烦恼之下,想起来是不是前面也是爱读书的表姐没给我说擅自拿回去看了,一急之下,就跑到她家里翻箱倒柜的去寻找,那时候,家里也没什么昂贵的藫东西,任由我翻找,正是找着的功夫,表姐回来了,看到这情景,大为光火,我要找书,她不让找,两下里话撵话的就吵了起来,惹得前后房的人家都来围观,正是恼死人。

这是书本匮乏时代的故事。

到了我工作以后,特别是在头十年前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我也时间可以读书了,手里也有买书钱了,于是我经常性诳诳书摊,溜溜书店,但凡是我看中的书,我一定要买下来。后来书价也涨了不少,买书重在拥有,也不是为了收藏,买来以后只是为了满足少年时期没有书读的遗憾。我的书柜里多达上千册的藏书,绝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显示书香气息,我那些书,但凡我买的书籍,没有我没读过的,我可不是应了袁枚所说“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他的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岂止是“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也是“书既买必须读也”,只要拥有了那本书,就象个结缘的友人,必欲读之而后快,得已不负相见之缘。

就这样,我在少年时期所心心念念必欲之而满足夙愿的四大名著都得已读完,《资治通鉴》《史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等一众书籍都经过我的眼睛得已读完,还有如《射雕英雄传》《七剑下天山》之类的武侠小说,我把比喻为补偿性读书,特别是文言文之类的书本更是我所读的从多书目中的最多,在我看来,虽然不对,但文言古文之美,更是得以从中品味国文的最好方式,阅读之中,我也更是撰写很多文言文之类的读后感,也在儿子就读毛坦厂中学的那两年的时间里,把一本《唐诗三百首》全部背完,这无形中增加了我的古文素养,以至于今天我在写作的时候,不时会引用一些古文诗词。《正气歌》《春江花月夜》《长恨歌》《滕王阁序》《前赤壁赋》《陈情表》祭鳄鱼文》《石钟山记》诸如此类,弥补了我少年时分没有书读的缺憾,这个习惯继续坚持并保留了下来,成为我日常生活闲暇之余的基本爱好,也为我的写作活动提供了很多灵感的来源。

尽管读书并不能给我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益,但奉行开卷有益的原则,读一本好书,就象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让我从中受益良多不一枚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表亲
后一篇:六六初诞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