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安石的褒禅山之游

(2023-06-11 18:27:49)

    许多名不见经传的风景,当然还称不上名胜的时候,或者只是屈居一隅汲汲无名的一方地理山水。而因着与人或事件因缘际会的机遇,加上标志性的影响,从此一举成名而为天下知,地以形胜,人助地名,结下了一番美谈。

位于安徽省含山县环峰镇的褒禅山就是这种情况。

公元1054年的那次游历,使得褒禅山从此与王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前,褒禅山不过是位于含山这个舒州小地的并不起眼的小山脉,之前因有僧人修行于此,也便沾染了佛缘,有名的和尚就叫慧褒,死后也葬在这里,因此以前的花山也便称为褒禅山。

这样的考证在王安石那里也有着记载,而王安石与他的关系也是一次机会使然游历至此,按照王安石的习惯,古人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王安石的文笔,他当然不会让这次使他兴趣盎然的游历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无息地过去。他当然也没想到,看似平常的一番游历,却是构筑其人生不平凡经历的重要的过程,他记下了褒禅山,褒禅山也记下了他。

21岁出仕为官的王安石,此时业已经历过扬州签判,鄞州知县的历练,底层的仕途之旅,已让这个青年的人生志向逐渐成熟,想要通过自己的一番作为,为国家社稷建功立业的想法逐渐清晰,在这些任上,他通过自己的实干,办了不少有益于百姓和朝廷的政绩,并且也上书了不少政见呈送给当局统治者,虽然鲜少有采纳,但也证明了他王安石并不庸无为之辈。

这一年,在舒州通判的位置上辞任之后,他与四位兄弟朋友在经过含山小地时,得以有机会到了褒禅山进行了短暂的游历,虽然短暂,却写下了颇负盛名的代表作品《游褒禅记》。

文章不长,在他的诸多作品也并不显眼,却因着其中所流露出的思想,对他今后的人生轨迹也是可滋探寻之作。

文章开头,对褒禅山的名称之所由来,作了一番耗费周章的认真考证,让人们对其何谓褒禅山,又称为华山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也是作为文人,有些认真执拗的考据癖的一种佐证,但也看出王公做人做事的一丝不苟之处。

接下来的笔墨,是用在游历过程的详述上。

王安石对于山上的前洞后洞分开笔墨进行了描写。特别是对于后洞的叙述是其铺陈文笔的重点之处,既写了洞之窈然幽深,也写了随行四人进入的过程,对于洞内风景似乎不是王安石所要详细记录的地方,仅就其过程,他说了有个人说是累了而且怕引火照明之物不够,提议退出,于是几个人皆因此而退出洞去,而退出后又心有不甘,想着自己尚有余力可以继续,但却因为听众朋友之话而轻易放弃能将洞内最终游览殆尽的心愿。

作为一次游记,通常的写法都是在景色上极尽笔墨,但文无定势水无常形,本来科举出身而兼着出身书香世家的王安石可并不俗家之人,他并没有着意于山水景色,而山水景色也并不是他关注的对象,从他的许多作品可滋一览,如脍炙人口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以及《登飞来峰》等诗作中,无不流露出他关注现实的入世情怀和积极作为的人生态度。

因此写景并不是他所关注的内容,他关注的是他的人生思考,在这篇作品里同样表现了他的作品特点。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他因此番游历而产生的感慨中,对于由此而引发出来的观感作了一番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从古至今,凡是游历之事,莫不是有所得,而并不是游完玩完,他也是如此的思考,对于游历之事,人们通常是讲近处去游历的人多,但是奇绝险峻之处的风景往往就在更为偏远地方,而这些地方,人们所去的人反而很少了。为什么这样,他的回答是,要探寻这些奇绝险峻的绝佳美景,是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的,既有志向的驱使,也有体力的保障,更有可以到达风景绝美处的物质条件,如这次的后洞之旅,没有最终地走成,不乏因为所举照明之火的缘故。

然而最终保证能够达到目的的条件应该取决于自己的志向,如果体力可以保证而不去做,不免会让人嘲笑,也会让自己会有懊悔;如果体力可行,是因为自己有这样的决心并经过一番努力,虽没有实现,但对自己也可以心甘情愿无所后悔了。

注意,关键词就在这里,经过一番努力,即使不有实现,但也可以人生无悔矣。

15年后即1069年的时候,王安石最终在当朝神宗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新政运动,这是对处于内政外交方面都面临社会危机的北宋王朝是个革故鼎新的变革之举,改革的举措是方方面面的不亚于一场社会革命,举凡青苗法、输役法等等,这些成就给声势日危的北宋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成效,也奠定了王安石的历史定位是11世纪的伟大改革家的称谓,其影响时至今日,也颇为深远。

尽管这些所谓新政因为其触及面广影响程度深,遭到了一众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当朝皇帝的态度游移,后宫势力主导的阻碍,最终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势力的联合阻击下,持续了17年之久的变法最终被彻底摧毁,但他的影响怎么也不会湮灭,即使是他的强烈反对者司马光也不能将其全盘否定,或许因为王安石的这场改革,延续了北宋王朝的政治生命,将江山气数重新振新了一番。

奠定王安石改革思想的发端之处,或许也和这篇游记有所关联,他在《司马谏议书》面对司马光的质疑时鲜明地答道“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我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正如孟子所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他对众多的声浪是有充分思想准备了,并且坚定地表示“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改革的态度和决心是坚决不变的。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总有其思想根基,特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其思想必有可追根溯源之处。这里想到毛主度16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少年时期的志向在这首诗里很是充分表达,以后的作为谁能说与这首诗的精神没有关系呢?所以想着王安石能够在众多的保守势力的牵绊下,仍然坚定地实施变法新政,从他的这篇《游褒禅山记》里所悟出的感慨也可看出一斑“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尽管改革最终失败,但王安石的积极作为的人生思想,也决定了他无悔的一生,今天仍闪烁着光芒。

褒禅山何其有幸,也因着一个伟大的人物而名扬宇内,引我辈向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