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苏轼的疑与解
(2023-04-25 22:23:34)
这一年是元丰八年的六月之际。
儿子得以到德兴县担任县尉一职,也算是进入体制内,对于之前饱经风霜的老子而言,也是可喜可贺之事,经过乌台诗案的打击,得以保住性命,也是有一种重生之感。
虽在下层州县之间贬谪,但性命可以无忧,对苏轼来说是万幸的。
此时他还能对前途有什么要求,只求保全性命而已。
好在朝廷待他不薄,虽没有再重用,但好歹也没有再深究,苏轼终于喘了口气。
这样的奔波虽然有些辛苦,当初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一时半会全也无人拾起,索性走下神坛,把生活过得真实一些也是生命得以保全的价值所在。
所以,苏轼得以有功夫研究一些以往没机会理会的东西。
这不,与石钟山的这次邂逅,真是千载难逢,大学士得以留下一篇扬名千古的文章,而石钟山这一以往汲汲无名的小山从此也扬名立万名闻天下。
以往并无什么名气的鄱阳湖边的两座小山,所谓观景不如听景,南北相向的小山,毗邻于长江与鄱阳湖边,见证了浩浩流水,看惯了秋月春风,因为南北朝的水利学家郦道元的寻访记录而从此小有名气,郦道元也是善于品鉴之客,把玩此地后,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记下了这里独特的风景,名为石钟山。
当然,后世亦有好事者,对此之名得来存疑,比如唐朝的李渤,就是如此,并曾专门寻访,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他自以为得其真谛,颇有所得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后人基本认同这两种说法。
为什么认同,因为都是前人亲身体会,而自己无从探究,索性懒得理会个中三昧,也就人云亦云罢,不为这不明白的事情伤神费脑。
但在苏大学这里,这个疑问没能过去。
自古做学问者,无非是要求真求实,并以求得真知为乐。
苏轼更不例外。
本来他对郦道元的那种寥寥数语的简略说法存有疑问,而后对于李渤的讲法更是没有相信。是的,那种讲法确实经不住推敲,“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这得搞个明白。
存有这种质疑,以往是没有机会实地探究,这次终于机会来了,可想而知,把刚从命运多舛中走出来的苏学士高兴坏了。
这次出差名正言顺。
那时的交通自是不比现在,千里奔波,再加上官派的送儿子上任,不会再有闲言碎语,也不担心人言可畏,爷儿俩兴之所至,干脆来场石钟山夜游。
想来父子二人都是很有雅兴之人,这场充满危险的夜游,要是被家里的女人知道,没准会把这玩兴颇大的爷两个说死,好在家属没讲同行,这场无拘无束的夜游,只有父子两个和船夫知道,要不是学士笔下记录,说不定也只是你知我知他知,天下也就无从有人知道了。
可学士是谁?
名气早就爆棚,动不动就有生花妙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且皆是传世之作。
这不,这一场夜游,成为我国文学史非常有名气的夜游,关于苏学士的夜游还有承天寺夜游和前赤壁赋得夜游,因为文人名气而名闻天下。
好吧,我们继续讲述这次苏大学士爷俩的石钟山夜游。
前面讲了,苏学士的这次夜游,为着一了志愿的探究是非的夜游,因此这样的有目的的探究自是不同一般,不说是为了游花观景,更是为了给自己留下和后人揭开一个埋藏日久的谜底。
所以,学士之游,意义自是不同一般。
不能讲,寺僧对这位大文学家招待不可谓不重视,听闻学士对石钟山的来历存有疑问,也很想告诉名所从来,于是让小和尚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你看,名字就这样来的,敢情你相信不?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热情,让不会相信的学士看破没有说破,只是笑笑表示雅量而已,如果这么简单,何劳前人如此辛苦来破解这个谜题,而对于苏学士来说也是如此,但他不能推却寺僧的美意,于是他笑了一笑,这是雅量之笑而不是真正认同之笑。
所以他还是要来场亲身体会的实地探寻。
这场策划成熟的夜游爷俩是心领神会,所以在夜间进行,为的是打扰寺僧的兴趣免生尴尬。
人家也不打搅寺僧,到得夜间,雇了个小船,悄悄地出发打枪的不要。
顺流而下小般轻快,夜间的石钟山,无疑是有些阴森恐怖的感觉。你看那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夜间的水边更传过来不知名的鸟的怪叫声,或如“磔磔”穿破云霄;或如老人干咳之声中带来苍老的笑声,听之为之发瘆,胆小之人如船夫者此时已畏不前行了。
可苏学士游兴正浓。所谓不是耳闻目睹不得真知,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那苏学士心中的疑惑也无从破解。这终于从前人所作《水经注》等文章中记录的地方来到这真切的所在,心中的谜团也就将要揭晓,可想而知,怕已不是学士心中的主要情绪,而是更是一种破解谜题前的兴奋和快乐。
所谓天赋有缘人,这种兴奋仿佛是经过长久的辛勤探索后终于将要得出答案一样,那种愉悦的心境可想而知怕是夜不成寐的。
我也明白苏学士此时的心情。
正在此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原来山下石疑里的孔隙中,江水流入发出的涵淡澎湃的声音。两山中间可坐百人大石正当其中,石中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前面的噌吰者互相呼应如同音乐作响。
学士此时犹如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自己心心念想的谜底原来就是这样呀,他大笑着,这次笑与前面的照顾人情的笑全然不同,那是谜底揭开得到真相的满意的笑,这心满意足的笑,是千年疑问一朝得解的笑。
他兴奋如同个孩童迫不及待地告诉儿子,你知道这石钟山发出的犹如石钟一样的声音是怎么一回事,我告诉你的他得知所由来,“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原来,得名由此而来,古人也没有欺骗我呀!
一次夜游,让苏学士享受到了人生中深为满足的心灵之旅,也让他的人生阅历再一次得到加深,耳闻目睹得出的亲身体会,让他见识到前人得以有和前人比肩的机会,苏学士此行不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