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之新年孤寂
(2023-02-01 17:43:59)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为与刘长卿同时代而名声更大的文豪,王维这首诗可谓写尽了在外飘泊的游子思念故乡的眷眷之心。
同样的感受,可能在境遇不同的人心里感受的强烈程度会有所不同。
说说刘长卿吧。
刘长卿自从被官场构陷贬谪远在南方广东的南巴尉后,一别自己的故乡洛阳已是数年之久,官场的失意,构陷的愤懑,亲人的离别,远方的陌生,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给了刘长卿以沉重的思想负担。
这种思想负担在平常的时候,或由于事务缠身,而闲置一旁,不会顾及。
但有的情绪是一种长久的眷顾,尤其是思乡这种游子人所共有的事情。
王维就不用说了,象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象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象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等等,情绪这种人类心灵反应,虽然感受各有不同,但心理却是有共通之处。
说到刘长卿,这种情绪随着新年的到来,更是累积到了高潮。
所谓男儿不泪不劝弹,下一句话是说只因示到伤心时。
作为七尺男儿,在新年别人家的欢乐与团聚时,回顾自己形单影只茕茕独立,也是情不自禁悲从中来,泪水为之泣下。
人到中年,最怕的或就是孤独,身体的孤独,心灵的孤寂,在热闹的人群中,突然间发现自己是一个另类的存在,没有人可以理解,更没有人可以倾心交流,唯一可以无所顾忌放开心理束缚的只有自己的亲人,可这些昔日曾经环绕身旁的一切,都已离开自己那么遥远。
没有人可以倾述,没有人可以理解。
文人的情绪又是那样的细腻,曾经自矜于五言长城的自己,这些成就不过是过眼云烟,想来失去了激情,没有了动力,此刻,心,全部都放在对亲人的思念之上。
负面情绪总是象阴霾一般挥之不去环绕左右,才下心头又上眉头。想想自己身居一隅,那些曾经后进一个个有了比自己更为明显的成绩,而人到中年,却仍一无是处,情何以堪;多少次梦回故乡,或真的期盼回到了故乡,却难以梦圆。梦醒时分,看到的只是春天的脚步先于自己回到人间,回到家乡,那家乡的一方山水,一处人家,可以自在的看到这四季变化的景象,而自己却注定要迟于春天的脚步而无法回到家乡。想到这里,七尺男儿当然会悲不自禁,泪泣如雨。
想念是一种情绪反应,深埋于自己的内心,因为无人可以理解,只会越埋越深,情难自拔。
可是四顾之下,想要回到现实,心中总有一种不甘的民情绪,每天面对着山岭和猿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了无变化,情绪难以从中排解开来,而周围环境里的一些风土人情,也无法让诗人有所开怀,听着猿啼,这样的啼鸣声让人听起来只会平添上几分悲伤,这样的啼声仅是刘长卿听起来刺耳,有着同样反应的人还有很多。杜甫登高而感叹“风急天高猿啸哀”,白居易叹惋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曹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刘长卿更是不能物外,这样的情境,其中又是多少个愁字了得。在他的耳中,听到都是这些无可回避的哀鸣之声,哪里还有心境看到眼前的风景,你尽可体会到那眼前所见的江水与杨柳,或会在别人的眼睛里,是无边的光景,在他的眼里,却都是被眼前的风烟所笼罩,若隐若现虚无飘缈,心中无情眼前无景,所言极是也。
只是这样飘零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每天的在苦逼的生活在度过,乏有快乐,没有情趣,只是度日如年盼望着回去,不求仕途上有何种发展,但求能够与家人团聚,享受简单的天伦之乐,自己曾经也是意气风发有所作为,但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眼前的现实就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后人辛充弃疾曾经悲叹过“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此种无可奈何的观感回到几百年前的刘长卿身上,居然是同样的悲叹,更何况还有贾谊这样的才俊在前,那样洋洋洒洒的高谈阔论,也是在最终的郁郁不得其志消磨意志消沉埋没终身,理想化为一地鸡毛,可悲可叹。
唉,故乡,总是游子在外漂泊半生,或会碰撞得一身伤痕满身创伤,最终可以回归的港湾,那里才是最终的归宿,尽管许多人永远也无法回到那出发的原点,可心里的向往,却始终如同火种,终其一生,也不会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