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惊、疑、喜”
(2023-01-31 15:03:05)
但偶然的一次家中失火,直烧得家徒四壁生活也难以为继,柳宗元听的朋友家中的意外,在短暂的错愕后,经历了三重心理变化,在他的这篇《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中,他也将自己对于这件事的看法详尽述说,希望朋友转悲为喜,将自己的劝慰之情变为不同寻常的表态。
那么我们来看看,柳宗元怎么说。
朋友家中遭遇大火,听到的时候,通常会产生惊愕之情,为朋友家中的不幸感到意外,何以不幸遭遇天灾,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这样的表态也是很平常,不足为奇。这是起初听说此事的下意识地反应,也是第一反应。
接下来,在对友人表示同情之际,紧接着,又因为只是听说,而没有了解实际损失情况和人员伤亡,出于关心之情,当然也不由得对王参元家中的这场意外大火遭到的损失有些不明所以,疑惑之情,一时涌上心头,知道朋友家中发生的这场火势规模不小,所带来的损失必定不小,可是到了什么程度,柳宗元是甚为关切,内心也是希望不要有太严重的后果的。
毕竟不在现场,这样的担心表达之后,柳宗元便从单纯火灾损害中走了出来,而是设身处地地为火灾所带来的结果分析出了情况,使王参元不再深陷于火灾的事情,而借此为自己的未来而做出思考和选择。
这是以柳宗元对这位至交好友的了解,才使得他做出的这样的必然选择。
这位王参元既然能考中进士,以唐朝的科举取士而言,自然也是有一番真才实学,而柳宗元自身也是这样的开科取士得进官阶,所以同样的出身使得他爱才之心情不自禁。
但长期以来,这位具备学识和才干的朋友却始终郁郁不得志,以致位列人下,柳宗元是很为他打抱不平的。可是人言可畏,世俗观感看法,导致他也不得屈从世俗,而不便为友人张目。
想到世俗的眼光,柳宗元是畏而止口。
而朋友的这种境遇只因为世人嫉妒,朋友家中的多财居然成为友人上进的阻碍。
世人总是这样的看法,不患寡而串不均,因为他比别家有财,人们对财富的原罪抱有戒心,人们希望家财万贯,却又喜好名声,将自己的羽毛看得很洁净,深恐沾染上什么不洁之处,而不去看他财富的得来,只是将有财作为一种怀疑,而将自己的洁癖发挥到极致,谁也不敢为他讲话,谁也不敢为国荐才,尽管人们也知道王参元是有真才实学,一任才华闲置一旁。
柳宗元也是这样的心理,想到众口铄金,他虽为天子近臣,有着为友人说话为国荐才的机会,可作为朝廷官员,也不得不避嫌,一时之间不得隐忍自己的看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可现在机会来了。
朋友家中遭遇火灾,居然能够成为改变命运的一个良机。
这下,不期而遇的天灾,将友人的财资烧得一干二净,以往的财富顷刻间化为乌有,搁在一般人还真的难以接受,而想到世人的看法,更是有种墙倒众人推的嘲笑感。
恨人穷,总是国人长久以来的常见的嫉妒心态,我可以见得你比我混得差,却难容忍你比我混得好,白天不想,夜里也要捉摸。
想想,夜里还有那么多人在惦记,心里是有些发促。
但这样一来,一夜之间,沦落于世人之下,以往嫉妒的条件也不具备了,当着财富的光环顷刻间消失之际,以往在他身上所具有的才干才被人们看在眼里,人们想起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场上得以高中功名,衡量才干的重要标准凸显在世人面前,这下,人们提起王进士可以量才录用的时候也便没有那么多的顾忌,而柳宗元也可以光明正大地正大地推荐朋友,使之为国所用,这样一来,真的要祝贺王参元因祸得福化不利为有利,你说这应该不应该可喜可贺。
所以结论是人言可畏,无论何人都难能免俗,柳宗元也不例外。其次是始终抱有一颗公心,这种公心是正义和良知的代名词,使得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泯灭良知,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一定要将朋友的才干有发挥的机会,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春秋时祁黄羊的举荐人才公正无私唯才是举的贤德,正是柳宗元所要表达的真正用心,可堪一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