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2022-12-28 20:45:12)
陈与义的一生经历了北宋及南宋两朝的离乱变迁,作为关心国家时事的进步作家,其作品中亦有多处体现此种情绪的作品。
在这首《昨江仙》中,作者以过去二十余年的国家变迁和人生起伏,回忆了其中的心路历程,也是国家以及时代的大背景下,个人对于大时代格局变化的一点实际心理感受,这样的心理感受虽后世记录的正史一样,构成了时代变化的一个侧面显现,从而让历史更为真切地表现在世人面前。
可以想象,那时的政治气候和国家形势,虽有后人所讲的承平日久不见危机,对文人而言,也只是宴饮谈欢,恓恓惶惶,不知危机将至,人们生活在歌舞升平之中,整天是悠哉游哉,乐不可支。
然而,内忧外患的政治形势,不可能让这种承平的日子继续下去,自从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国家也就整个地改变了。
你看下片,“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时间过去二十余年,简直转瞬之间,这比不上沧海桑田的隔世变化,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二十年的变化就在身边,每个人都是时代和历史的亲历者,切肤之痛都可以历历在目,虽以二十余年一带而过,但有许多伤心的往事,又怎么是几字就可以了结,不言而喻之中,不言比言还要苦痛。作者亲历变化,想到自己没有湮没于时代的冲击,已是万幸,一个“惊”字足以表达这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回忆以前的容易宴饮的欢聚,或许很多当事人都已不在,而反观自己,不是庆幸又能是什么?说起这些,仿如隔世之感,往日繁华不复寻觅,只落得形单影只之际,偶尔登上小楼,看到雨水初晴的景色,那往日的情景,令作者难以抒怀。
往昔的回忆,有美好让人难以忘怀;但饱经离乱风霜之后的回忆,更是人生无法忘怀的经历,挥之不去,对景难排。人生的变乱,在时代的大潮冲击之下,自己也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何其可悲的状况,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过去。
所以,有时候,只有淡看秋月春风。因为,过去的一切,不过是成为渔樵之人口中的闲话。历史终将成为历史,自己也不过仅是历史的一个过客,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淘尽英雄,何况陈与义也不英雄,只有一腔忧愤之心,在时代的潮流中掀起了些许浪花而已,也仅是而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