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笺无色
(2022-12-18 22:19:48)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让写信者为之感念至深,才会有这样的情景。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小晏在《思远人》里所描绘的情境。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可以直接得出结论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想来以一个大男人的胸怀不会有如此细腻的手笔,尽管作者是一个五尺男儿,但词以咏怀代以女性,也是常见的事,何况词本来就是以柔媚为见长,而以小晏来说,也是近于花间词派作者来说,用这样的手法也是恰如其分的。
所以这个不在争论范围。
而作品所表现的整个情境,营造的是一个思念远方之人的场景,恰在红叶黄花深秋之际,对景伤怀,本就音信不传,而至于此情此景,对景难排,触发了思念之情。遥想千里之外,阴晴冷暖,无时无刻不是牵挂的内容。
本拟书信问候,却无由得寄,没法送达,一片缱绻深情,却无由能会,心中落寞,情由中来,叹惋之意,不掩言表。
情绪至此,泪水婆娑,虽然无由得寄,还是希望借此让远方之人可以领会情怀,欲将书写,可情至深处,克制不住,泪水湿透写信的红笺,将信笺上的红色也给洇透,一片红色也全然不见。
词写至此,无只言片语是讲到思念二字,却将思念之情表达至深。
这种思念必是积聚日久,亲人远行,山水阻隔,音书难叙,怎不令闺中之人为之感念。
有一句话说“思念是最长情的守候”,讲来虽然温馨,可是感受却并不是那么的美好。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一首告白诗,早已表明了情人之间宁愿长相厮守,也不愿长久地分离,世间多少的情分,总是害怕被聚少离多的现实而冲淡。所以人们总是期盼着能与自己的爱人终老此生。
但这种理想却常常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
你看看世间多少的生离死别,总是将这样的美好打破来给人看,所以造就人间的悲剧。
“愿世间有情人终成眷属”,得成眷属可以欢喜,但因缘际会,不成眷属却也如何。长久的分离更是让人悲伤的情绪。思而不见爱而不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易安居士的辞赋里表述得淋漓尽致。
而文人的思想总是相通的。尽管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同一种情绪,却在思想表现的是那样的相似。一种直白而热烈,而另一种委婉而含蓄,甚至于更为浓烈。而代为女性发声的内容,则将这种情绪表达到极致,以至于“泪痕红浥鲛绡透”,薄薄的红笺不能承载相思之人的泪水,此种情绪之表达不亚于乐府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或敦煌曲子词中《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无论是热烈直白还是委婉含蓄,都足以体现出思念亲人或爱人的情绪足以超越千年。
思念无论是何时也是人类最为不变的情感特质,就像以前的文物出土中有一对相拥千年的骨殖,让人感慨唏嘘,“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衾死同穴”,即使是离去千年,一成不变感天动地的是人们为之叹息的生死相依。正如那句话说“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两位逝者以这样的惨烈方式证明了的感情的永恒与长久。
但最美好的不是生死相依,与其逝去才能相守,不如有一份感情让自己长久的念想,虽然不很美好,但只要希望存在,缥缈之间若隐若现,但想想在没有成为现实之前,仍然让人为之坚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叹惋,始终成为后世难以消去的同情。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也直教多少人为之泪奔。与其因为生死相许,而留下千载憾事,倒不如像舒婷所说“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上痛哭一晚”,有此放开一泣,思念也有存在的价值了,红笺虽然已是无色,但相见相拥终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