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昼寝论
(2022-12-13 21:06:39)
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那也是讲话是要因人而异的,有句不好听的话叫“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虽然不好听,但也说明了讲话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发声。
如果讲话不分辨对象,但管说得爽利,没准就遭遇到反怼,自寻烦恼。
而且,人们讲话的目的,无非就是要灌输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主张、陈述自己的见解、收到别人信服的效果。在这方面,想象一下,说话也不是个轻易地事。
在这个事上,孔子作为大成至圣先师,可是为后人作了典范的。举一例说明。
说的是孔子一日看到自己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在孔子看来,光阴可贵,尤其是抓住白天光照的良好时机,刻苦读书。而作为自己所钟爱的弟子居然浪费光阴,一任这大好的时机流逝而游荡于周公之界。这是一生诲人不倦的孔老夫子来讲,这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
本来气血冲头之下,孔子意欲发作严词责备的。
但作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临到将要发声之际,却又将话语硬生生地咽了回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作为好事者,我们来妄加猜测一下。
如果孔子大声斥责,会是什么结果。
看来会有两种结局。
一是宰予突然一下醒来,迷迷糊糊间看到老师正在发怒,平常和颜悦色的亲爱的老师,一下的变脸,真的还反应不过来,待到清醒了会儿,才明白老师是因为自己白天睡懒觉而发怒抓狂,于是诚惶诚恐间不得唯唯诺诺,赶紧地承认错误,求得老师的谅解,进而尽快投入到学习状态,让老师看到学生学习而转变态度消消气儿。
另一个是宰予指导老师生气了,可是又害怕看到老师生气的劲儿,索性装睡喊不醒,任由你雷霆发作,我仍是自在逍遥。应了那句话儿“装睡的人喊不醒”,空自让老夫子吹胡子瞪眼徒然生自己的气,一任你气性多大。
于是这两种情况产生了两种后果。
一是当时为讨老师的欢心,装作认真地读书了,就像孩子讲的,我学习是为了我妈的快乐,全然不管学习是为了什么,读书是为了自己,来了个本末倒置,当时起作用,长期无效果,讲了也是白搭。没有了内因,外因也失去了作用。
第二种是老师生气了,学生睡觉了,一个生气一个装晕,最后两个都不高兴,整一个无效交流,比白天睡觉还让人无语。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我们的祖师爷绝顶聪明就在于他的聪明超出常人之处,是善于设身处地想想面临着顽劣的学生该用什么样合适的方法,尽管看似一件小事,可是在圣人来讲,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教诲弟子的机会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效果,而这种效果,起初动机单纯,而在后人看来,之所以称这为圣人,这样把握住小事的机会,抓当前利长远的事,可真的不是浪得虚名的事,“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话可不是轻易评价的。
你看老夫子如何做的。
他轻叹了一声,说“枯朽的木头是不能用于精细的雕刻的,脏污的墙面也是不可细致的涂抹的。”讲完这一句,他又紧接着评论道“以前啊,我对于他人,总是听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可是今天呢,我得改变这种认识了,而是听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为,希望我以后要坚持这种看法”,孔子的伟大之处,不在于用狂风骤雨的方法来个当着棒喝,犹如金刚怒目似强迫人接受他的看法,他用这种和风细雨的慨叹来自责自己的行为,看似并没有责备他人,也没有强人所难的意思,却让人体会到这种不言之说,拥有感化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为当事人的宰予来说,这种话当时或没有听到,但在事后,记叙孔子言行的《论语》的著述者,必然会将这话传到了宰予的耳朵里,相信作为后来孔门杰出弟子之一,在孔门四科中拥有很高地位的宰予,听到了会有所羞赧,但在羞赧之后,一定会领会到老师的这种春风化雨的感染力,从此发愤图强,学习愈加刻苦,从而成为孔子门下的七十二贤人之一。
所以,有句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化的力量乃在于使用打动人心的语言去触动来自内心转变的力量,不在于表面的言语取胜,而在于那种语言能让人深思,并进而主动地改变。
我们常常会看到大街上有争吵的人们,也有争论不休的人群,可是争论来争论去,并没有分个高下的区别,尽管有人洋洋得意于一时的牙尖嘴利,落得嘴上输赢得到嘴快活,可是一时的强辩,没多会儿也就烟消云散了,没有听到人的心里去,为何,是争吵的动机本就不纯了。
不是为了前面我所讲的“讲话四论”,而纯粹就是为说而说,说说而语,逞一时的口舌之利罢了。
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至高的讲话的境界,就在于不以声音取胜,而要以润物无声的姿态听进入的心理,并最终让人主动地有所转变,这才是思想教化的最好境界。就象我以前常讲的那样,修身越高,就象高年资的医生和老师一般,人家的说话总是轻声细语,但你又听得进去,人们关于讲话的修养,也应该如此。锣鼓虽响,但中间是空的,这话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