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论
(2022-10-22 19:35:04)
“你有事吗”,“和你说件事儿”,说到这个“事”字,可是使用率十分高的一个词儿。
所谓耳熟能详,也就是许多“事”儿张口就来,讲惯了,也就熟视无睹,但乍一解读,反而有些陌生感,就像今天要讲的“事”,如果你,泛泛而论,还能讲清楚,但要仔细讲来,怕是好好说道说道。
人们在与人交流时,有时候会评价别人说“这人挺懂事”,或者“这人不会来事”,那么说到这个“事”又是怎么回“事”?
什么叫“事”?关于“事”本义,在古文解释中说它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使用率颇高的字,而其造字来源和语义也是有相当的篇幅来说文解字。大家闲暇时可以一阅,也是丰富汉语言知识的一个机会。
古往今来,关于“事”字,或许不需要解释,人们也明白,可为什么还会有人评价别人“不懂事”,“不成事”等诸如此类,当然不是不懂“事”,而是对于“事”是怎么看的。
而对于“事”怎么看,还真不是与生俱来就懂的“事”。“事”实上确有许多人不懂“事”,比如有的“事”儿在人家的眼里它就是个“事”儿,可在他的眼里,它就不是个“事”儿。你在那里忙活“事”,人家在旁边悠哉游哉的没有“事”;在你眼里,有许多的“事”儿要做,在他的心里看不到“事”,也不管“事”。角度不同心态不同,“事”与无“事”,看法趋异。
分析一下,所谓“事”,其实就是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摆在面前,得要解决矛盾和处理问题,于是就来“事”儿了。面对“事”,懂事的知识“事”的客观存在,不回避不否认,因为“事”的存在,与自己无关,“事”也不是“事”。但当“事”与自己有关,要么面对事,仔细地分析“事”的来龙去脉、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把整个“事”儿搞明白,也知道“事”儿怎么办。但糊里糊涂不懂“事”者,就不知道“事”儿存在,也不知道“事”的轻重缓急,更不知道“事”怎么回“事”,于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不明白也让别人不清楚。
因为懂“事”,所以在面临“事”的时候,能够提前预判未雨绸缪应付裕如不慌不忙,你看他表面不“事”声张,实则早已心中有数,经过仔细筹划周密安排科学调度,已然将“事”儿解决了,而且基本也是顺理成章不瘟不火。
也因为不懂“事”,当“事”儿临头,才觉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陷于被动应付之中,张皇失措大乱章法应对失当。结果要么是“事”儿干砸了,要么无法办成“事”,轻的是一“事”无成,重的是评价为不能干“事”甚至是更严重,以后也就不放心让你干“事”,大家有看法百姓有评价,你以后还能都干“事”?
“事”的存在,虽有地位角度各异,但也必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缓急不同,重要的是如何区分。区分不同应对不同。怕的是分不清“事”的区别,要么是“事”无大小巨细靡遗,跟诸葛亮一样连个处罚小卒的事也要亲自操心,难怪被司马懿笑话。要么分不清“事”的大小,你看整天忙东忙西,忙得不能起身,但却没有什么效果,过一阵看下来,面貌没有变化。要么分不清“事”的轻重,轻事重办重事轻办,把握不住分寸,过犹不及,衡量不准尺度,结果导致各方均不满意,在以“满意度”为重要衡量标准的这个时候,这一个“度”就得失分不少。要么分不清“事”的缓急,结果火烧眉毛的事儿人家都心急火燎,他老先生仿佛没人事样,甚至还要怼上几句,“急什么,等着去赶考还是要起飞呀”,气得你当即心火上头拳头脸色就要起来。缓办的“事”儿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准备不充分,结果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好心没办好“事”儿,如此种种,各有感受。
所以,辨析一下“事”,对于现实生活工作学习很是必要。认识“事”,要通过理论学习去辨别“事”,知道“事”所由来,知道在何种层次去知晓“事”,始终要将个人的“事”、基层的“事”,群众的“事”置于国家大“事”的考虑之上,明白事情的前途趋向,也能更好地通晓“事”理。要通过实践去历练“事”,学会在水里游泳,而不是永远当旱鸭子,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办法,实践出经验,实践验效果。要通过思考去预知“事”,所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不懂“事”问题不算很大,总得有个正面和负面的经验教训让人迟早要懂“事”。但重要的是要找“事”,不要抱持着“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想法,也别想着懒人眼里没“事”的想法自我开脱,你不找“事”,“事”必找你,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才通晓“事”的存在,发现“事”不次于解决“事”,才会让自己立于主动的境地,操持胜券去对“事”。还有的就是“事”来临,回避不是正确的态度,属于自己的“事”,要去面对要有担当,回避只会使“事”不可开交,人躲“事”难躲,敢当“事”也才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