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与伤

(2022-10-15 16:30:54)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追求的亲子关系而言,人们所追求的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关系,像音乐家傅雷与他的儿子傅聪一样的典范,或者是朱自清在他的《背影》里所叙述的他和父亲一样的亲情,普通老百姓也是同样的追求。

可是话又说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君不见多少原生的家庭因为处理亲子关系不当造成关系紧张,父子反目母女成仇,并进而酿成多少人间悲剧。等到事情醒来,老老少少无不慨叹这样的结局绝不是他们当初的想法。

可是都知道不想这样,却有多少家庭在这样的亲情与伤害中交织错杂,在没有造成恶果之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演着人间悲喜。

就像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之前父亲苏大强一旦家里发生当妈的呵斥女儿苏明玉的时候,他就习惯性地躲清净,给女儿一点点地呵护都没有去做到,而母亲更是过分,对老大和老二两个男孩的偏心,也不避讳地排斥自己的女儿,让这个唯一的女儿从小不受家人待见,生长在家庭的边缘,小小年纪过多承受了冷遇的怨恨。虽然结局的时候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忘却了很多事情,但仍然记得拿着女儿期盼的复习试卷护若珍宝,这一幕,被女儿苏明玉看到后泪流满面,父女亲情重又回来。对于这样的结局口虽然让主人公明白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遗憾的是这爱意都隐藏在表面的伤害之中,只是当事人懂得的时候,这种伤害却已然在心中造成积聚多年的怨恨,让孩子自己不得不认为家庭之对于她来说就是个梦魇,那种涕泗滂沱的背后是无限的悔意。为什么要让这种携带着与生俱兴的亲情之爱来得如此之迟,为什么亲情总要披着层伤害的外衣。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这是几千年前赵国老太后都知晓的道理,女儿远嫁手握其足流着泪叮咛着“必勿使返”。哪一个父母不是不求回报的去爱着自己的孩子,却又有多少父母非要把这种爱带着变味的伤害来施加于孩子,可以讲是恨铁不成钢,或者是父母非要把自己以前的未能实现的理想冽愿转达到孩子身上继承实现。人们总喜欢说“人家的孩子”,可是回过头来,自己家的孩子不由得叹息来哉。

可是有几个孩子是“人家的孩子”,礼貌自律好学上进完美无缺。人们不是不知道自己家的孩子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可是在实施教育中却忘却了这个道理。明明可以温和耐心地交流,可是话到嘴边却成了恶语相向,明明是满怀着爱心去孩子交流,却三言两语讲不到一块成了拳打脚踢,明明可以有话好好讲,却将关爱披在重重外衣的背后,化作给孩子是冷漠和仇怨。所谓“不作作业父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还是轻的带有搞笑色彩的,严重地导致反目成仇亲情背离。许多家庭都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是自己的家人却反而经常伤害,言语肢体其他

古话常讲“恨铁不成钢”,排除那种虎毒食子不配为人父母的情况在外,如成都那个为了和新女友在一起,不惜将自己的两个孩子从高楼抛下来导致死亡的极端案例。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是以给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满足孩子许多许多的要求,所谓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给月亮,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爱发端于血脉亲情与生俱来,若是孩子诚如父母所愿,那自是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当然,父母的付出也不是以回报为目的。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着他与众不同的天性,孔子讲因材施教,人们有多少是懂得这个理儿并去践行之。这个时候,有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束也就会从爱意转变为严苛,于是冷嘲热讽、不时敲打,老是把“你看谁谁谁怎么样”,这样的话和事视为家常便饭,我们以为讲讲这些,没准会激发孩子的好胜之心,可是你以为得以为其实并不是那么的以为,孩子嘛,总有点好胜之心,但天性的不同,也决定了后天表现的差异,长此以往,不加节制地做下地做下去,你以为就能达到效果了,非也非也呀。就像我的一个表妹教育她家的儿子一样,她不能听到学校老师讲她儿子怎么怎么个表现得不好的话,一旦这样,回来便给儿子来个暴风骤雨,而且每次都能把孩子讲到极端,把孩子的自尊心踩在脚下任意揉擦,在她的眼里,儿子的缺点多到一无是处,简直不次于小日本和汉奸这样的坏人,甚至每每吵到激烈之处,把自己也给气得要打“120”,儿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长成大小伙子,可是母子关系多的是紧张。而这位表妹在孩子背后叙的却是如何希望将孩子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为孩子上学花费不菲,上毛坦厂学校,花费上万的转学费,上辅导班更是不计其数。可孩子也并没有像她想像你说的那样,虽然本质上不差。

讲到我自己,其实我以前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给儿子上本地最好的学校,放着自家现成的房子不住去租人家的房子花费了许多银子,凡此种种,自己认为是问心无愧,可是一段时间孩子的表现却是那样的差强人意,为此,我也按捺不住脾气,跟孩子发了好长时间的火气,也止不住的口吐芬芳,熊得孩子扑闪着双眼神情落寞。可是冷静下来后,想想孩子也是不易,他何尝不想出人头地,只是不可能始终都是在一条起跑线。心疼之余,想到不能再伤害孩子的心了。可是又怎么办呢来缓解父子关系呢,正巧我到新华书店里看到一本《给青春期的儿子》的书,喜不自禁买下来,也没吱声在扉页里写下一句话,“儿子,请好好读读”。这本书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不知道,但知道孩子在高二以后成绩是如火箭一般地上升,老师当初说他可以上个二本还像求表扬般在我面前说道,但孩子最终还是考上了一本,也算是放了个大零礁子(炮仗)。

写到这儿,许多人或许会说,我也不想那样呀,只是孩子怎么样,是吗,因为孩子怎么样,所以你就怎么样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可是这种脾气并不都在平静状态下才表现出来,更应该的是在可能会发脾气的时候你是否克制住了自己,有的人因为孩子的缺点动辄对孩子施以教训打骂有之,冷暴力热暴力甚至来个男女混合双打,有失了手地酿成了恶果悔之晚矣公堂之上痛哭流涕。热暴力只是让孩子受到一时的皮肉之苦,冷暴力却会让孩子留下一世的阴影始终无法释怀,苏明玉虽是原谅了父亲,可是对母亲的怨恨又可会消除干净,有的人会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说得轻巧,你来个让它过去,既往的伤害就像烙印一样,内心永远不会消弭殆尽。

可是我们始终得要记住,孩子总会有长大的一天,我们的根本是要孩子成人而并非只是成才,所谓“四美具二难并”并不都可兼而有之,想一下孩子成人可以得吧。让那种人性中本就具有的良善气质伴随孩子的一生,教育之功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作为每一个独具特色的生命个体,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人格塑造的过程,父母的耐心本就是一种人格的熏陶,让孩子有时间可以模仿和学习,最重要的是发掘孩子内心里向善向美的成分,并不时施以正面的引导,把孩子的潜力引导发现出来,你家的孩子为何不可以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呢?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把握住亲子互动的良好时机,倾听孩子的述说,把自己的经验交流现身说法变成孩子的畅快表现,在观察与理解之中体会孩子的内心,在尊重与关爱之中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成长,也让孩子在一种能够接受的氛围中诚恳接受你对他中肯的批评和意见,没有对立情绪的交流一定会比高压之下的屈从而更有效果,爱而不带有伤害,为人父母者,你可不可以做得到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朋友
后一篇:“事”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