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的话题,成了今年“两会”的热点。不少代表和委员提出“农民工”的称谓不妥,应该为之正名。我检索了一下,目前媒体上常见的相关替代名词有“劳工”、“客工”、“进城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这些名词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农民”两个字有潜在的歧视意味,那么“工”字呢?进城一定要做工么?
以前从来没有人对“农民工”的“工”提出异议,其实“工”字也是有问题的,不利于引导进城农民的流动方向。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往往把所有进城的外来人员统称为“打工者”。那么农民进城后打什么工呢?无非是男性在建筑业,女性在加工制造业,都是第二产业。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目前的“农民工”总数在2.1亿左右,农村中80%以上的家庭中有人在外打工。“农民工”是城市劳动密集型领域中的主要产业工人的来源,在加工制造业中占到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接近80%。
这种格局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以制造业为重心的20世纪,中国凭借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大国崛起。但是如今“中国制造”面临残酷的竞争环境和严峻的替代威胁,我们已经不能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人成本降得再低了。据报道,宁波一罐头厂女工曹越琼不堪压力跳楼,起因是18个通宵连轴转收入仅450元。可以说,中国农民工的辛勤劳动,补贴着全世界的中国商品消费者。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普遍占GDP的70%以上,香港服务业的比重则超过GDP的90%,而我国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9.5%。所以,如果为“农民工”正名,却不改掉“工”字,是不利于引导“民工潮”流动的。
把农民引导到第三产业做“服务”,而不是在第二产业做“工”,可以加快农民融入现代社会的步伐。这是为“农民工”正名的另一个关键所在:我们不能把进城农民做成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固定在大工业机器上。那样太不利于他们融入社会生活了,也不利于他们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发展。
在服务性行业,除了可以受到技能性的培训之外,还能够得到社会化的教育或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的影响,是螺丝钉所难以体验的。比如保姆、月嫂、钟点工、美容美发师、厨师,等等。有报道称,年轻的农村妇女,一般都有点文化,基本护理知识培训一段时间后就能掌握,做月嫂一个月有1500—2000元的收入。
另外,服务业的创业门槛普遍比较低,非常有利于个人的再发展。一个进城的农民,即使在建筑工地摸爬滚打很多年,还是不容易另起炉灶,开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建筑公司。他为城市建设付出了巨大的汗水、心血甚至生命,仍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之中。但是,如果他在餐馆端上一年盘子,也许就能找到机会独立当老板了。
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用科学发展观审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此为“农民工”正名,无疑将具有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