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碰见一位老朋友,因为写博客的缘故,我像初次执行采访任务的记者一样,问了他一句废话,你对最近的粮油涨价有什么感觉?怕不怕?他开玩笑似地说,不怕涨价,怕的是付出了优价却买不到优质的东西。
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半天,到底什么样子的农产品才是高标准、高质量的呢?
当你走进超市拿起菜篮子挑选生鲜的时候,你用什么作为评价依据?无非是米粒大不大,黄瓜嫩不嫩,茄子老不老,西红柿红不红,苹果甜不甜,诸如此类,完全以外观和口感为评价依据。最多再加一个产地因素,东北大米、山东大葱、山西老陈醋等等,都是特产,好东西。这和几千年前封建社会集市上的赶集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恐怕不但没有评价标准的进步,反而多了一层食品安全的顾虑。
国家关于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方面标准和法规,本来应该是强制性的最低标准,现在却被当作最高标准来执行。由于农产品产业链相当长,从食品的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一直到存储、运输,其中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容易引出大问题,监管难度的确很大。尽管已经推出了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并使用相关标志,但是它们主要针对的是农产品生产领域。
规模需求理论推荐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死守住流通环节的最后一关。在跟消费者见面之前,依据一个标准体系,进行内在的严格检验,并且检验结果要快速、准确。这个标准体系要解决两件事。一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准底线,不达标拒绝进入市场。一个是与国际接轨,引进更高的国际标准作为商业标准或企业标准,使农产品区分为多个层次。标准不扁平,就可以做到农产品优质优价,有助于农民增收。多层次的农产品,又可以满足消费者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引进标准、模拟出口,消费者的“点菜”指南。
绯主流视点 1 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