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天“方”夜“谈” |
节俭
节俭来自于“缺乏”,来自于极端的缺乏,来自于没有途径去“获得”。它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被环境压迫到了极致下形成的一种自我的被动而主动的生存精神。比如:户籍制、连坐制必然导致被固定,因而只有平均分配到个人头上,并且达不到良好水平,唯有节俭才能够生存。因此,节俭是一种制度因素导致的贫瘠,是历史中的环境因素,而不是一种气质。
换句话说,将来的中国人可能是最不节俭的。
很难找到象中国人这样自骂、自怀疑的民族,历数无数的黑暗、腐败,又为自己而羞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中国人大一统的思维方式。整个国依然是他的家,无论与父亲(继父)的关系多么恶劣,也依旧无法割断,割舍自己的情感。另一个原因是思维昏乱,无法专著于目标,便将别人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这里的意思是:对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几乎每个中国人(主要是城市人、有无文化的均是)都广泛涉猎,滔滔不绝,感想万千。由于不深入了解,多限于望文生义,加之谣言与事实混和,更加知识力不足,所说的事情往往以偏概全,以讹传讹。同时,语言仍然是极大地引起这种混淆,专业词语和日常语言不分,有意地“文化”语言,凑成押韵的、四字的、顺口的,或者要凑成3条、10条等数字,失去了事实,剩下形式化的语言、规整的语言,导致事实被抽调了、挤干了,细微的意义丢掉了,留下貌似一样的东西,导致千人一面,千文一面,前年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