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天“方”夜“谈” |
1、
不确切。孔夫子是不相信这些的。正统儒家公开地也不相信。不过,对“命”大家还是十分期待的。
2、
同意。儒家的目的是政治性的。个人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治国、齐天下。
3、
赞同。孔子本人也是典型的中国人,不相信权威,只相信自己心中的声音和目标。
4、
赞成。其荒谬之处是容易扩大化,从而成为“一种纯粹专横的政治手段”。
5、
这个论题有些自我矛盾。楷模是中国人最关心的,在治国中,也是应用最全面的。
6、
赞成。最难以理解的暴政,居然延续了那么久:当个中国人首先意味着先过鬼门关。
7、
赞成。最大的恶习。
8、
赞成。其实,不止孔子,整个中国文化(孔子、庄子、老子、孟子,以及后来的禅宗等等)大家最一致的就是“人的神化”。
不过,不是对天才的崇拜,而是对人的崇拜,是人人皆为天才。这正是中国最伟大的人文精神和气质。
9、
不同意。“不朽”是任何民族都需要的。中国人的不朽是“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所以,“建功立德、著书立说”是2种主要形式万古留名,不为后世笑”是国人的理想。
另外,死后有后人祭祀也是一种不朽的理想。
10、
不同意其结论。
儒学不相信生命再生于来世,但是,他们相信自己的影响能够波及来世,因此,自己需要做善,需要辅助皇帝做善。他们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是高尚的行为主义者,令人崇敬。
我一直坚信,这样的要求和理想是人类最崇高的,在逻辑上也是最严密的。
11、
不同意。从基督教的标准看,也许是这样。但是,儒学用“神化”给了个人以崇高的目标和定位,用“命”来默默支持他的行动,用“家”在生前服从他,死后祭祀他,应该说安慰是很充分的了。
12、
基本同意。“国家、家、个人”,是个人周旋的三个空间,“天、地、人”排放了个人的位置。这里有着高尚,但是,缺乏社团,缺乏器用,缺乏对家庭的责任,缺乏对他人的责任,过于个人主义了,一切都是为了他个人名垂青史服务的。
“利”的弱化是儒家最大的问题,利是收割嘉禾,而在儒家,利仅仅是功名,是流芳万世,而不是让家人过上幸福而富足的生活。
“家天下”造成了中国长久极度的贫困,实在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