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评估团大学教育部媒婆教育 |
大学评估团就像教育部包养的媒婆
财经评论员\周丽君
虽然各阶段的媒婆主要形式不同,如先前的个人媒婆,后来的婚介,以前目前的网络联姻等,但职能大同小异,大体有三个流程: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交换信息。如在古装片里经常能看到个穿得大红大紫的媒婆在乡间穿梭,打听各家少男少女的信息,并琢磨哪家的儿女适合哪家,以备最后与买家交换所用。总之,在自由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信息较为等量,即便难看点的女子也有难看点的男子与其配对。
如把媒婆概念稍微抽象化点,其实类似大学评估团等都可视为媒婆,因为大学评估团的职责也是先收集各大学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再通过对比得出哪个大学好,哪个大学怀,哪个大学更适合你。只是最后全由教育部定夺罢了。
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对有限资源的分配,媒婆会尽量确保各家的门当户对,而大学评估团则尽量把政府有限的办学资金分配到最优秀的大学。
不过两者的客户是不一样的,民间媒婆有很多自由买家,使得其所掌握的不同档次的少男少女的信息都有可能被不同档次的需求买家所购买,而目前大学评估团只有一个垄断买家,即教育部。可惜教育部只生了“政府财政”、“许可证”等少得可怜的几个孩子。
大学评估团被教育部包养后,其职责也有了更多的行政色彩,由原本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交换信息,退缩到申报信息、审核信息、配给信息。媒婆的职责被大大弱化,不再像民间媒婆,为了获得个好信息,不得不在乡间到处跑。如今大学评估团就省事多了,通过教育部发个告示便可,如让哪家有到了谈婚论嫁儿女的大学,向官方媒婆提出申请。等申请者积累到一定数量,评估团就打着教育部旗帜,到各地大张旗鼓审核大学女儿是否纯正。但由于教育部的儿女是个宝,巴结的人不少,所以这个审核环节也挺轻松,一般的大学在初选、中选、终选等各环节,总是竭尽所能的伺候好评估团。至于最后的配给,向教育部打个报告便可。
但即便再怎么纵容“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就凭教育部家的那几个孩子,哪怕夜以继日,也不可能全都满足如今多得遍地开花的各大学儿女的交配渴望。而窗外多数民间资金除望穿秋水外,仅能野合。
当然,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教育部包养了评估团,而是教育部太“装穷”,既然如此,还不如让窗外的闲人也来包养。
200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