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弗所:玛利亚住地·圣约翰教堂

(2014-06-10 22:28:10)
标签:

圣约翰

玛利亚

住地

土耳其

美好

分类: 旅游

        距离以弗所遗址七公里的夜莺山上有一所小小的石头房子,曾经是圣母玛利亚的住地,也是她去世的地方。
        一千多年来,在基督教的世界里,玛利亚去世的场所一直是谜团。 18世纪末有一个名叫安娜·卡特利纳的修女,虽然从未到过以弗所,却在临死之前,说出了玛利亚那所石头房子的样子,此后人们开始寻找玛利亚的住地,并按安娜所说的找到了这座玛利亚之家。

http://s15/mw690/001nQ6hrgy6JzAE0xUG7e&690

 

      玛利亚的塑像安静地站在这棵树下 ,她的头微微低着, 张开两只手,仿佛在悲伤:献出了自己的儿子。
    


http://s6/mw690/001nQ6hrgy6JzB752Yt95&690

        这就是那座石屋了——看起来不算太旧,当然,是后来修建的 http://s9/mw690/001nQ6hrgy6JzBi2MvC18&690

     屋子很小,里面供奉着玛利亚的塑像。她的灵位前摆放着鲜花,墙上挂着一些圣画像。
     我注意到参观者不止是欧美游客,也有不少穆斯林妇女。

http://s10/mw690/001nQ6hrgy6JzBrqN8539&690

 

      里面不许拍照,人们只好在室外留影了



http://s3/mw690/001nQ6hrgy6JzBBKSHMf2&690
       1967年教宗保罗六世和1979年约翰·保罗二世都曾经拜访过这里,他们作过祈祷的地方 也成为遗迹了。


http://s8/mw690/001nQ6hrgy6JzBEY3Xxb7&690

 

    从小屋前的台阶往下走,来到圣水泉,据说圣水可以治病 ,排队喝的人不少,我们当然也不例外。
http://s9/mw690/001nQ6hrgy6JzBGj0jS78&690

    祈愿墙。游客祈愿的很多 ,大多用手巾纸写的,密密层层。这是lory写的。


http://s3/mw690/001nQ6hrgy6JzBJRsnU02&690

    

    进来时没有注意到这里,出来时才明白这就是玛利亚住地的原址。实在太小了!
    据《圣经》记载 ,基督曾对对他的门徒约翰说:今后你到哪里,就把玛利亚带到哪里。
    又据史料记载,圣约翰被逐出耶路撒冷之后,就和圣母玛利亚一起来到了以弗所 ,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 
他的住地现在是圣约翰教堂,离此处不远。由此看来,把圣母玛利亚安置在夜莺山顶就不是不可能的事了。而且,此处也得到了教廷的肯定——他们绝对是有更多根据了!
    “他(指基督)向我们这些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以弗所》书)
    “远超过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 ,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以弗所》书)
     他的母亲在失去他之后,来到这里,在这里孤独的艰难的生活了11年(公元34——45)!
     今天,我来到这里,我也看到了这种浩大的力量!


 

http://s1/mw690/001nQ6hrgy6JzBSW3Nm30&690

    这就是圣约翰教堂。
   圣约翰是十二门徒中,唯一没有被杀害的人,他活了一百岁,撰写了五本《福音书》。

http://s15/mw690/001nQ6hrgy6JzC5VHk28e&690

 

     圣约翰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死后,就葬在这里。
      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皇帝在这里建起了教堂,14世纪初,这里还被作为清真寺。 
http://s9/mw690/001nQ6hrgy6JzC80qda98&690
     这是欧美游客必来拜访之地。
    穿过庭院就是拥有六个圆顶的正殿,如今只剩下墙壁、圆柱、地板上面的马赛克画。再有就是白色大理石一角的圣约翰的墓室了。

http://s1/mw690/001nQ6hrgy6JzC2RcwE10&690

     记住这里吧,信仰什么并不重要,最大的福音是,我们活着,我们的生命!
    
   越过令人沉重的历史 遗址,让我们去一个让我们轻松的地方——它就是被称作“小萨夫兰博卢”的希林杰村。

http://s8/mw690/001nQ6hrgy6JzCHA9Txa7&690

      希林杰”就是美好之意。
     它确实是一个美好的田园诗一般的小村庄,坐落在离赛尔丘克几十公里的山丘里,多年来一直与世隔绝。不久之前,被旅游者偶然发现,来此参观的人多了起来,当地政府也把它开发成观光地。土耳其大批艺术家也用到这里寻找创作灵感。这里才一下子变得热闹了。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开了近一个小时(周末,土耳其人都来此度假,汽车从半山一直排到了村口——等待着停车),终于见到了这个和古代文明截然不同的小村落了。
    那些白色红顶的屋子 ,是新建的民居,我们还是去老村子看看吧。

  
http://s16/mw690/001nQ6hrgy6JzCzIlptcf&690

 

   摆在村口的摊档——全都是出售村民自己生产的东西,就连上面摆的蜂蜜和橄榄油也是。
   这个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葡萄园和橄榄园,都能自己酿造各种果酒。
http://s4/mw690/001nQ6hrgy6JzCCN2On93&690

 

   各种香料,各种药材——也有当地出产的番红花。

http://s8/mw690/001nQ6hrgy6JzE9PDb987&690
      这个村落以前居住的是希腊人,与希腊发生战争以后,这里的居民进行了交换,居住在希腊塞萨洛尼基(希腊最大的港口,第二大城市)的土耳其人回到这里居住。以前有陌生人经过这里时,妇女们会用布把自己的脸部遮起来。如今这里成了观光地,妇女们也开始出售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赚起钱来了
     她们的刺绣和蕾丝花边也很受游客喜爱。



http://s2/mw690/001nQ6hrgy6JzCFkGKR71&690
       小街小巷一律是石头铺成的地面,看来很有年头了。


http://s6/mw690/001nQ6hrgy6JzCw9XGB75&690

     我们就在石板铺成的街道上穿过去穿过来。

 

 


 

http://s14/mw690/001nQ6hrgy6JzDvxIy93d&690

       走走看看,看看走走。没有个够。
http://s16/mw690/001nQ6hrgy6JzDiQ0A79f&690
     民居风格也是多样的。这种用石块砌成的矮矮的围墙,让我想起了在藏寨见到的民居。
http://s5/mw690/001nQ6hrgy6JzDkj43O04&690

   非常古老的门。

http://s5/mw690/001nQ6hrgy6JzDqx5li34&690

      以石头砌墙再盖上红顶的房子居多,门口的标志很好看。

http://s11/mw690/001nQ6hrgy6JzDsS6FA9a&690

   这个小屋子很有情调吧?记得当时我很想进去喝杯茶。

http://s7/mw690/001nQ6hrgy6JzDxQRbU86&690

      奥斯曼风格的民居也不少——真的有点像萨夫兰博卢。
http://s12/mw690/001nQ6hrgy6JzDYSYMX3b&690

    虽然成为了观光点,但是基本保持原样。

    这些年国内也不断打出“古镇”旅游的牌,不过都是拆除了古老的建筑,再修一个伪古镇忽悠游客。哪里还有原汁原味啊。

http://s13/mw690/001nQ6hrgy6JzFagP5a4c&690

 

    多数商店出卖自己生产的手工制品,但是商业化味道浓了之后,也会麦外来品了。

http://s1/mw690/001nQ6hrgy6JzEvP5TO30&690
     这些土布倒是土耳其产的。用来缝靠垫,一定很好看。

     lory一见到好东西就迈不开步了。
http://s7/mw690/001nQ6hrgy6JzEyndHw66&690

      这位妇女在自家院子里烤面饼,香气诱人。



http://s11/mw690/001nQ6hrgy6JzEBKodkba&690



http://s4/mw690/001nQ6hrgy6JzEIax3B13&690
         这两家都在自己花园里开茶座(后者是餐厅?)。
http://s9/mw690/001nQ6hrgy6JzEKECVy68&690
      那天游客太多了,土耳其人士主角。
http://s5/mw690/001nQ6hrgy6JzEEtp1Wb4&690

     蜂蜜、橄榄油、国舅。什么都想买,什么都不敢买。怎么带走啊。

    这下知道网友说过的话了:想把土耳其搬回家。

http://s10/mw690/001nQ6hrgy6JzFp9TT399&690
      都是货真价实的本地酿造——各种果酒。

http://s2/mw690/001nQ6hrgy6JzF7OJwZb1&690

   每样都可以品尝,我们选择了柠檬果酒——就是用挂着的那袋子提走的,到了伊斯坦布尔三个人喝上了,我喝得最多,满嘴香了一晚上。
    这才后悔没有买两瓶带回来。那个包装袋我现在还留着呢。

 

      (附)
  离开赛尔丘克前往恰纳卡莱的路上,我们绕道去了贝尔加马——就是为了去看那个第二大的图书馆原址。据说这座图书馆藏书达到20万册,是 烧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安东尼 , 送给克娄巴特拉的礼物。
http://s7/mw690/001nQ6hrgy6JzF5t5ki86&690

    只看到了大剧场。修建在斜坡上,资料介绍说音响效果特别好。为为了不阻挡远方的视线,木制的舞台只有在表演时才搭建起来。
      大剧场后面的卫城也是也是以剧场为中心呈扇形分布的(从这张图片上还可以看得出来哈)。
      另外,大剧场下面平台左侧,还可以隐约看见狄俄尼索斯神庙的遗址。
      山上可以见到的白色廊柱,不知道是不是古代最有名的综合医疗中心 ——也就是阿斯克勒庇俄斯(希腊神话的医神)神庙?
      从公元前四世纪一直到公元四世纪,八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古代的医疗综合中心,各色人等前来参拜,病人来此治病,这里进行过音乐疗法——简直太先进了! 
      至于图书馆,它就在神庙旁边,可是我们看不见了。土耳其就是一个露天博物馆,我们实在看不过来。

      我们只能望远兴叹,告别贝尔加马,去爱琴海边的恰纳卡莱 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