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超群的浙江省造(魏碑体)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

标签:
货币历史收藏分析研究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银圆因系商民日常交易工具,故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对所铸银圆有任何文字书法规定,只要易认、好懂即可。所以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在广东省造出第一枚近代机制银圆—“七三番版”以来,十年中始终是“一楷到底”没有丝毫变化。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浙江省银元局因“光绪二十三年浙江省造楷书光绪元宝(年序23)”、“光绪二十四年浙江省造楷书光绪元宝(缶宝)”、两次夭折,愤而续铸“浙江省造魏碑体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浙江尔宝)”,始获成功。在各种不同版本的光绪元宝蟠龙图机制银币中,面文楷书字体几乎千篇一律,唯有“浙江省造(魏碑体)光绪元宝”银币别具一格,采用独特的北魏书体铸成钱文,打破了一个时期以来钱币书法千篇一律、千钱一面的传统格局。成为中国银圆书法第一钱。
笔者有幸获藏一枚“浙江省造魏碑体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浙江尔宝)”(见图),现贡献给太家共同欣赏。钱正面:珠圈内镌“光绪元宝” 满汉文,上环“浙江省造”,下环“库平七钱二分”,左右各一四花星。币背面中央镌蟠龙图,上下环英文,左右各一六花星。其背面的英文、六花星和龙的图案与“二十三年浙江省造楷体光绪元宝”相同。其背面英文较粗大,完全不同于“浙江省造楷体光绪元宝(缶宝)”背面的英文(较细小)和龙图。据《清末五省币模出处考》中记载:魏碑体钱币正面采用湖北省造币局设计的“魏碑”模具,反面采用德国设计的光绪“二十三年造背面”模具。因湖北和浙江两省的铸币机器出自德国同一贸易商,故由湖北制币局设计了正面魏碑字体的浙江省造光绪元宝。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浙江省银元局铸行了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计五等币值的光绪元宝银币,币面文字均为魏碑书写体,故名魏碑体光绪元宝, 相传系浙江省绍兴大书法家陶宣先生手笔。字体宽博宏大,笔画圆润有力,行笔刚健有力,点画峻利,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转折处用笔提按明显,结构内圆外方。收笔多以方笔,笔意超群,不同凡响。宝字从尔宝,故泉界称之为“浙江尔宝”,是清代官铸机制银币中唯一采用魏碑体者。
当年这套银币铸行后,送至上海银行公会,要求准许在上海地区流通。该公会化验样币后认为,这套银币的成色不够标准,须贴水流通,否则不允许进入上海市场,浙江省当局觉得贴水不合算,于是下令将这批成色不足的银币回收销毁。在清朝浙江省从未发行过银币,等到清朝末年浙江省才试制这几枚(据说是七枚)上报“朝廷”,但国民革命成功了,这发行的事只好作罢,故所以这枚银币成了中国近代银币中佼佼者。
浙江省首座正式的造币厂是在浙江巡抚廖寿丰向朝廷奏准设浙江银元局后,自德国购置机器,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建成并开铸。四月,清廷却以各省设局过多、成色重量参差、不便商民使用为由,于该年七月下令除特许外均停铸银元,浙江省银圆局因此于七月奉旨停工,设备拆运至北京,做为筹办“京局”之用,后京局造币厂在次年毁于八国联军战火。浙江当局因此也没有再继续生产银币。故“浙江省造光绪元宝”银币实际流传下来的数量相当稀少。其中魏碑版浙江省造光绪元宝最为珍贵,存世最少,最具艺术价值。因此收藏价值最高,属于机制银元二十珍币之一。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3牟4月8日于京东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