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发现庆新春

标签:
历史文化收藏契丹文宗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辽契丹丝网印刷书籍实物,《契丹译汉》大型双语对照字典在北京地区横空面世,这是我国最早的丝网印刷书籍实物,距今已近1038年。它说明契丹印刷术领先宋元和当时世界绝非虚言!
十二年前(2010年1月),笔者曾以本人亲自发现的12960枚契丹,字石活字实物,阐发了“辽契丹活字印刷比宋毕昇早120年”的观点。今天笔者再以网友祝宇辉先生在北京发现的一部辽契丹丝网印刷书籍实物《契丹译汉》大型双语对照字典(统和元年983年印制本,距今1038年),进一步阐述“辽契丹印刷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先进的”观点。
古代印刷术有雕板、活字、丝网三大类。雕板印刷启于随唐,契丹(大贺氏联盟、遥撵汉国)当时是否参与了其中,抑或是起到了主导作用?目前,尚无资料可证。一是契丹当时是唐朝的属国,二是契丹通行汉文字。既使有雕板印刷实物,也无法区分是唐或契丹雕印?故契丹建辽之前有无雕板印刷,只能缺憾。
丝网印刷源于秦汉时期的夹颉印花、蜡染方法,多用于布帛、丝绸、服装纹饰图案的印染。直至清末,除广告、版画、单页宣传品外,历朝历代从未发见用丝网印刷印制的书籍。此次发现为中国两千年历史上空前绝后、唯一的一部用丝网印刷印制的书籍实物。它大约编纂于辽太宗会同二年(939年)至五年(942年)期间,由翰林学士张砺奉太宗旨主编。书成后,因伐晋、张砺死等变故,印刷成书晚至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元月)始得完成。足足晚了三朝(世、穆、景)41年。
此书是统和元年编修本,用皮料纸印制,全书总计四十四册,358页。共收契丹大字6360个,同音汉字6360宇,总计收两种文宇12720宇。除第一本有288字(汉、契字各半)序言一篇外,二至四十三册,文字、数量都一样多。全书幅宽16.5厘米,长24厘米;印刷外框线11.6厘米,印刷内框线17.6厘米,框线粗细0.1厘米;字大小,宽1厘米-2厘米(一般文字为1X1厘米,但有些偏扁字为1X2厘米。)高1厘米。字的行距1.5-2厘米间,列宽2.5厘米。书每本6页,12面;每面4行,每行6个字;2行契丹大字,2行对应汉字。第一本为6页288字序言。二至四十三册,为双语对照字典部分。
这部丝网印刷契丹大字双语字典的发现意义非凡。它首次全面展示了契丹大字创制情况,以事实证明契丹大字创制数量是五千字以上,而不是传说的一千或三千字左右;它以事实说明契丹大字是在整理规范“胡书”的基础上“创制”。否则,既使仓颉再生,八个月内也难创制出五千字的契丹大字。它以实证粉碎了某些人“契丹文没有字典辞书”的臆语。为契丹文研究又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其次,它现身说法,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辽契丹科技经济是唐末五代时期最先进的国家。它的印刷、火药、纺织、手工业、铸币都引领着当时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潮流。丝网印刷这项令人脑洞太开的“黑科技”能在辽契丹破土而出,并结出丰硕成果,绝非偶然。它说明契丹人的聪明智慧,远高于当时的汉人及周围民族。
笔者有幸能在2021年牛年春节前,公布这项丝网印刷契丹大字《契丹译汉》双语字典的发现,是向我们伟大祖国的献礼,是祝福全国人民欢度佳节的厚礼!祝大家节日更美好,祖国更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