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笔者破译契丹文文物铭文之路 |
分类: 契丹辽史研究 |
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丹•社会生活组画》译释考,十五、秋狩射鹿图(音译“幼遣徙帐”)






射虎鹿是契丹“秋狩”重要的内容。《辽史•营卫志》对猎虎鹿有详细的记载:“秋捺钵: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好鸣,即集而射之。谓之‘舐碱鹿’、又名‘呼鹿’”。
《契丹国志》中曾记有辽圣宗“秋狩”时,“策马发矢连噎二虎,又曾一箭连贯三鹿”的神武壮举。(见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周惠泉《论辽代的契丹文文学》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8卷第2期第4页)如今此画细腻如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使一箭贯三鹿(射出的箭接连穿透三只鹿,其神力可知)的场面呼之欲出,真实可信。
辽圣宗耶律隆绪,小字文殊奴,幼喜书翰,10岁能诗,精射法,通音律,好绘画,是有辽一代武功文治首屈一指的君主。《辽史》本纪赞曰:“辽之诸帝,在位长久,令名无穷,其唯圣宗乎! ”他的最大功蹟是维护了辽宋两国间的百年和平,而他之所以能深明大义以民为本,就源于他对儒家“德与德政”的身体力行,努力振兴。才使民本成为立国根本,才使得圣宗成为了贤明君主。
这幅“秋狩射鹿图”首尾共题写有38个契丹小字,其中“画名”4个字;“跋语”26个字;“纪年款”8个字。经汉译,译文为:“画名”,“秋狩射鹿图”(音译“幼遣徙帐”。)(见图1、2、3、);“跋语”,“久、离、两、宫,迭、搁、差。将、山陵、期、迁。障,目、成、古。千、州、康、国、雾、里、顾。黎、明、餮、照。”(见图5、6、7、);“纪年款”,“乙,卯,年(开泰四年,1015年)一月六日题”。(见图5、6、7、)。“跋语”为一首词。它的白话文意思大体为“长时间离开双亲,还经常丢三拉四。已将太后梓宫按时归葬乾陵。掩蔽日已阴阳成古。看雾霭中万里大好江山,太阳升起后会更美。”
这是耶律隆绪写得一首怀念母亲的填词,与画没有关系。词中抒发了耶律隆绪对父母的深深眷恋,感谢他们为契丹留下的万里江山,决心按他们的遗愿把江山治理得更好的万丈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