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笔者破译契丹文文物铭文之路 |
分类: 契丹辽史研究 |
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丹•社会生活组画》译释考,十二、榷场归(音译“欲扩提”)





画中描绘的地点显然是某聚落(部族下辖的小型居民点)外社交小广场。画面分成上下各三组,两条线来展现“榷场归来”的主题。上一加下三共四组画面,是描绘“榷场归来”中心话题的主线。它通过1、归来卸货(见图5、);2、壮牛获赞(见图4、);3、购进肥鹿(见图4、);4、长官核验(见图3、),四组画面,把部落派往榷场为集体采购人员圆满完成任务,官民两方均深深赞许的的心情表现得跃然纸上。辅线通过1、粮食交易(见图5、);2、兽皮加工(见图4、)两组画面,把聚落以农猎为主的生产方式急需商品交换的迫切要求坦白如诉。辽契丹天生注重间品交换,努力推进市场建设。辽太宗时期,除榷场外,辽境内就号称有“都会(市场)百万”。
《辽史·食货志下》还说:“东平郡城中置看楼,分南、北市,禺中交易市北,午漏下交易市南。雄州、高昌、渤海亦立互市,以通南宋、西北诸部、高丽之货,故女直以金、帛、布、蜜、蜡诸药材及铁离、靺鞨、于厥等部以蛤珠、青鼠、貂鼠、膠鱼之皮、牛羊驼马、毳罽等物,来易于辽者,道路繦属。”货品种类之多,人员往来之多,在全辽国大路小道都是人挨人人挤人排成长龙。这样红火热闹的贸易场面,只有用“都会百万”来形容才恰如其分。商品经济繁荣是辽契丹国立国的根本,用绘画形式把这一重要国策宣传坚持下去,才是组画策划者不渝的意图。
这幅“榷场归来图”首尾共题写有30个契丹小字,其中“画名”3个字;“跋语”19个字;“纪年款”8个字。经汉译,译文为:“画名”,“榷场归来图”(音译“欲扩提”。)(见图1、2、3、);“跋语”,“相、国、大、义、维、安、属,尊、吾,汗、孙、伴、时、礼,将、卒、未、易、黎。”(见图6、);“纪年款”,“甲,午,年(统和十二年,994年)六月十一日”。多写个“五”字。(见图6、)。“跋语”的白话文意思为“相国(韩德让)在国家危难之际,大义凛然竭力维护朝廷的安宁。尊重我这个耶律家的孩子时时陪伴礼仪,全国上下没有发生一起异动事件。”
跋语和画无干,只是耶律隆绪面对国泰民安大好形势,发自内心的一丝感慨而已。但感慨中对韩德让的感激敬仰之情,却是真实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