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契丹弓弓箭壶契丹文款赵王习泥烈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千年契丹弓 雕龙弓箭壶








弓箭是古代战争的重要武器。对于游牧民族尤其重要。然而在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弓箭均有面世的今天,却唯独缺少了中世纪北方最雄强民族,契丹族弓箭的身影。辽契丹国之所以能雄踞东北亚三百多年,靠的就是彪悍的骑兵和强劲的弓箭。在历史的尘封下,至今人们不知契丹弓箭是什么样子,有那些优缺点?为什么宋军见了契丹骑兵会闻风丧胆溃不成军?今天笔者这篇小文,将依据一把传世900余年的契丹弓与两个弓箭壶(见图1、),为大家揭开这奥秘。
这把契丹弓属于双曲反弯复合角弓(见图2、、),源于匈奴、突厥弓,。这张弓,长约160厘米,弓腰至弦约40厘米。弓柄中部宽约5厘米,两端渐窄,直至1.5厘米。柄尾约1.25厘米处刻右凹槽固定弓弦。弓臂为材质坚实无比的水曲木,外用鱼鳔胶贴牛筋铁皮,内用鱼鳔胶贴牛角片“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然后将缚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弓弦用牛筋编成3-5毫未宽皮带作成,用鱼鳔胶和牛筋牢牢绑缚在弓首两端凹槽内。这张弓应是张硬弓,拉力应在60-100公斤上下。射程要比宋箭远许多,穿透力也要强许多。这就是宋军在契丹骑兵冲锋时往往渍不成军的原因之一。
一把弓,有计么根据说它是千年契丹弓?一是它的制作与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弓,在材料、工艺、效果诸方面均有明显差别。二是盛装该弓的弓壶和己空无一箭的箭壶(见图3、4、)上面都有明显的契丹文主人自刻款与典型的契丹王室御用的云龙纹雕饰。这是当代人无论如何也仿造臆造不出的。因为制作材料香柏木几百年前已绝种。弓与弓箭壶制作工艺已失传。
与历代弓箭壶均为薄轻材料,皮革、树皮、锦缎、布料制作不同。这两个弓箭壶是用契丹特产的香柏木制作。显得浑雄庄重但略觉笨重。其实不用担心,辽契丹人的弓箭壶不象汉人缚挂在腰间,而是绑扎在马颈两侧。既解放了骑马人的身手,骑射时抽弓拔箭更加方便快捷。弓箭壶的正面是浅浮雕云龙纹饰,背面是手刻阴镌契丹文记年款(可能是纪念弓箭主人加官进爵日期)和弓箭主人名讳款。弓、箭囊款识一样,但用字书写方式有别。契丹文记年款,(见图5、6、7、8、9、)汉译为“天庆四年”。弓箭主人名讳款,汉译为“(耶律)习泥烈”。
“天庆(1111—1120年)”是大辽契丹国最后一位天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的第二个年号。“天庆四年(1114年)”,这一年发生了生女真节度使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的首役--宁江州之役。女真人以2500人大败数万辽军,打出了威风,拉开了灭辽的序幕。接看在当年隆冬的出河店(今吉林前郭旗八郎乡塔虎城)之战。以3700人打败了号称十万兵马的辽军。两次战役奠定了女真灭辽的坚实基础。
对于辽契丹人,“天庆四年(1114年)”的确是个永远不应该忘却的耻辱之日。可对于弓箭的主人“(耶律)习泥烈”。应远不止这点内涵,理应还有其它内容。“(耶律)习泥烈”何许人也?原来他竟是辽天祚帝的庶长子,(《辽史》皇子表作第四子。)赵昭容所生。乾统六年(1106年)十一月,耶律习泥烈被封为饶乐郡王。天庆九年(1119年)八月,以赵王习泥烈为西京留守。保大元年(1121年)冬十一月癸亥,以西京留守赵王习泥烈为惕隐。三年(1123年)四月赵王习泥烈、萧道宁皆被金朝擒获。
“天庆四年(1114年)”习泥烈有计么变化?原来这一年十一月辽两次败绩后,饶乐郡王耶律习泥烈被晋升为赵王。因为他是诸皇子中唯一能领兵打仗的人。父亲天祚帝对他寄予厚望。在此国家危亡之际,临危受命的耶律习泥烈,怎能不热血沸腾,刻字铭志?刻下“天庆四年(1114年)”纪年款,是记住这一年的国恨家仇和父亲的嘱托。刻下自已的名字,是宣示自己的保冢卫国的决心。
这把契丹一方年轻主帅的硬弓和弓箭壶,展示了契丹王族不屈不挠的意志与对现实的无奈。亦为辽亡后契丹王族近二百年前赴后继的复国运动,揭示了动力和原因。契丹族不甘心啊!因为契丹亡国不是亡在敌人弓箭之下,而是亡在自家人手中。正是:
强弓锐箭今犹在,难觅雄族半点痕。
民心向背知者多,哪家天子肯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