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叶子寻珍【40】探秘200年前中华盛世的闺房雅趣

标签:
转载 |
这早已泛黄的纸页上,英国著名水彩画家阿罗姆所作的中国风俗古画,弥足珍贵。又是一个春天,这是大清乾隆年南京大户宅第的闺房外景。温暖的春风带来无限生机,草绿花红,万物更新。春光虽美,可女眷们依然不能出门,为了不误园内的大好景致,搬来桌椅放到窗边,就着满园春色在闺房外厅里玩起了纸牌。
画中的三个贵妇人,虽都手握纸牌,但她们的服饰和神态却有所不同。蓝色旗袍的贵妇,左手持团扇,右手拿牌,侧对着桌子,显得满不在乎,想必是长者。红色旗袍的贵妇,正在出牌,眼睛却看着蓝旗袍的贵妇,显得有些怯懦。黄色旗袍的贵妇,正在考虑着出牌,双眼紧紧盯着手中待出的牌。
桌子上零散的小物件,显示着她们玩牌是带有筹码的。牌桌旁是正在看护着两个孩子的小丫鬟,她身上的短袍黯淡而毫无装饰,与主人精美华贵的刺绣旗袍形成鲜明的对比。小丫鬟的脚直露着,穿着一双丫环们常穿的平底布鞋,脚也裹得大,大约是要出门干活,放脚放得太早的缘故。
古代的闺房制度很严格,那些闺房中的女子宛若笼中的金丝雀,无法像男人一样科考中举,无法享受闺房外热闹喧嚣的繁华市井。那么身居闺房的女子们休闲生活又是怎样的?我们在相关史书和流传画作中常会看到,闺中女子或调脂弄粉、穿针引线,或水墨丹青、抚琴下棋,亦或是围聚一起,享受斗纸牌之乐。
本画为我们展现了大清乾隆年,闺房女子闲趣打牌的一种怡情自乐的闺房生活。清朝的王公大臣、乃至帝、后、妃、姘等均癖好斗纸牌,清人徐柯《清稗类钞》载:“康熙时,士大夫喜马吊。”士大夫旧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马吊始于明万历年间,民间流行的纸牌就是在“马吊”牌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提起这部传世画作的问世,要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说起。那时的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那一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大清,并参加了乾隆83岁庆典,随后从北京紫禁城沿大运河到了南方。随团画师的素描画稿留下了在中国的访问景况,也留下了一张张中国民间生活的世态风情。
没有到过中国的阿罗姆,借用使团画师画稿,画出一幅幅中华盛世的彩色影像。1843年,即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的那一年,阿罗姆的彩色画稿被制作成铜版画首次出版,书名《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这部表现大清官家闺房内幕的作品,也被制作成版画“玩牌的贵妇人”随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