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世界游牧文明的金冠古老蒙古文明

标签:
转载 |
世界游牧文明的金冠 古老蒙古文明
(摘自 微信号 “蒙古智库”)
我们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如果放宽点儿,那么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古印加帝国是否也可以加入文明古国的行列?这是一个很传统的观念,查阅了一些国外的权威世界历史著作,都找不到“四大文明古国”的准确的说法,也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最初提出是在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诗中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但梁先生当时只是用诗词表达爱国情怀,并无确凿论据。从中国到津巴布韦,从英国到哥伦比亚,人类历史上有着数不胜数的文明。玛雅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印加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高棉文明、三星堆文明、特奥蒂瓦坎文明、特洛伊古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基洛夫特古文明等等数不完的文明遗址,难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著作,他把6000年人类历史划分为21个成熟的文明,埃及、苏美尔、米诺斯、赫梯、巴比伦、古印度、希腊、伊朗、叙利亚、阿拉伯、古中国(商代)、安第斯(南美洲)、玛雅(中美洲)、中国(唐以后)、天竺(兴地)、朝鲜、日本、拜占庭、俄罗斯、墨西哥、育加丹,另外还有5个中途夭折停滞的文明:玻里尼西亚、爱斯基摩、游牧、斯巴达和奥斯曼。阿·托毕认为这里的游牧文明就是古匈奴文明,所以我认为游牧文明与其它文明一样有着一以贯之的悠久历史和地位;如果要说古代“苏美尔、米诺斯、赫梯、巴比伦、希腊、伊朗、叙利亚”都是比古中国更早(或几乎同时)的文明的时候难道蒙古高原一直处于野蛮黑暗之中吗?有谁还敢提出蒙古文明呢?!
那我今天提出《世界游牧文明的金冠古老蒙古文明》的时候好多学者都惊呆了或者说这是个笑话,甚至说根本没有听说过“蒙古文明”,只听说了“蒙古屠城”。自然这样认为的人占多数,但事实归事实。我这样写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开一个游牧文明的神秘的面纱而已。
著名东方史学家勒内·格鲁塞,以其开阔的视野,雄浑的气势,为人们描绘出三千年来草原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宏伟史剧;斯基泰,匈奴帝国,突厥帝国,以及蒙古帝国这些草原帝国的兴起与衰落;阿提拉,成吉思汗,贴木儿等上帝之鞭的征服狂飙;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永无休止的碰撞,撕扯与交融。当草原上的一切归于沉寂,这部雄伟的巨著——《草原帝国》将会成为它们永恒的见证。(勒内·格鲁塞(Rene Grousset,1885-1952)系法国历史学家)格鲁塞的《草原帝国》让我改变了看法,从他的书中,我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过去,现在有了新的认知。
一、蒙古游牧文明的历史地位
我们了解游牧文明的历史地位问题的时候必须提到已故的“草原文化之父”孟驰北先生,类似摩尔根揭示了远古社会的“序”,达尔文揭示了生物世界的“序”,孟驰北先生揭示了古代草原社会的“序”。
你看人类迁移图就能看出:最早的人类是从古埃及尼罗河往东迁移直到北美、南美;然后在欧亚大陆上三次游牧民族的往西迁移决定了中东欧的千年历史演变。这四次大迁移是斯基泰人、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而炎黄两大部落就是来自西域的游牧民族。《史记·五帝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黄帝居轩辕之丘’。《庄子·天地篇》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庄子·至乐篇》说:‘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郭璞注《西山经》云:‘叶日辛酉,天子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昆仑见于庄周、屈原等书,《庄子·大宗师》‘堪坯得之,以袭昆仑’。《屈原·九歌·山鬼》说:‘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屈原·离骚》说:‘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屈原·天问》说:‘昆仑悬圃,其居安在?’《史记·大宛列传》引《禹本记》‘河出昆仑,其高二万五千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者也,其上有醴泉瑶池’。《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昆仑之虚,……面有九井,以玉为槛’。《淮南子》说:‘禹掘昆仑虚以下地……珠树、玉树、旋树在其西’。看起来,这绝非是纯粹的神话,确有地理根据,昆仑山就是出玉之山,这肯定是从西域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带去的,否则不会把玉和昆仑联系在一起的,而黄帝又和昆仑有联系,这证明黄帝是从西域去的游牧部落。”(孟驰北先生《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
最后,游牧文明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至今都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历史上在欧亚大陆建立的强大帝国,无不与草原民族有关,一种是草原民族直接建立的,如亚述帝国、法兰克福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成吉思汗帝国、阿拉伯帝国、中亚帖木耳帝国、印度莫卧尔帝国、奥斯曼帝国;一种是有浓厚的草原民族血液的民族建立的,如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还有一种是受草原文化影响勃然兴起的,在公元前16世纪,游牧民族喜克索斯人攻入埃及,经血统文化大融合后,出现了埃及托特麦斯三世和阿米诺菲斯三世的强大帝国,埃及的疆域第一次推进到幼发拉底河。在中国南北朝汉民族和游牧民族融合了300年之后,出现了强大的隋唐帝国,首次把中国的版图推进到费尔干纳盆地。(孟驰北先生《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我们审视一下古文明就知道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混合地就是古文明的摇篮。闪米特游牧民族与两河流域的农业土著产生了人种混血和文化混血,于是产生了苏美尔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闪米特游牧民族与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土著进行了文化混血和人种混血,出现了埃及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中亚向四方辐射出的雅利安游牧民族与别处农业土著产生的文化混血和人种混血,相继出现了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公元四世纪,从中亚出发的日耳曼游牧民族与匈奴游牧民族和欧洲人进行文化混血和人种混血,以后就出现了欧洲现代文明。这以后,带着草原文化传统的欧洲各个民族登上了新大陆,他们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进行文化混血和人种混血,以及欧洲各民族移民之间的混血,于是出现了今天的美洲文明。所以抛开游牧民族写欧洲史,抛开游牧民族写中国史都无法表现历史的真实。孟驰北先生《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草原文明的生态价值更是绿色世界的捍卫者,只要游牧地方的地球角落是既没有沙漠化,又没有污染化的原始美丽自然环境。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是常态公理,是不需要做出证明的。鸟类和动物还都有周期性的甚至长达数千公里远的迁徙现象。无论从远古史前,还是到今天,迁徙无处不在,改变的只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迁徙方式和手段!游牧民族的动性因素决定了游牧文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考古学历史学上所说"文明(civilization)"是属于青铜时代范畴的概念。而"文明(civilization)"的几个主要特征: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等等。斯基泰-匈奴-突厥-蒙古人(简称蒙古族)于三千年前正是具备了文明的各种因素,所以“蒙古文明”的提出一点都不含糊。
二、蒙古文明的缔造者
1.喜爱黄金的斯基泰族:公元前9世纪以前,斯基泰人可能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占据蒙古高原的中西部地区。公元前8世纪中叶,周宣王征伐猃狁、西戎,后者压迫斯基泰人西走南俄。自然灾害(如干旱)也可能是其西迁的一个原因。斯基泰人谱写了第一次游牧民族的西征历史,斯基泰人到达高加索和黑海北岸后,驱赶那里的西米里安人西逃,大部分定居下来。另一部分继续西迁至多瑙河流域定居。还有一部分跟踪西米里安人南下,到达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西北部。《汉书·西域传》称之为塞种人。斯基泰人及其建立的横贯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文化圈可能是欧亚大陆最早的游牧帝国,是匈奴之前的游牧文明。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大约3000-2000年前(西周到秦汉)对欧亚大陆东西方人种迁徙和文化交流有重要影响。历史记载斯基泰人称霸南俄后氏族社会,出现军事民主制。公元前7世纪中叶形成贵族首领阶层,核心是在库班的世袭王族。斯基泰王冠出土于第聂伯河流域,黄金制作,镶嵌白玉和宝石,多色宝石镶嵌是早期草原文化的一个传统,发源于阿尔泰地区。这也是金镶玉制作的发源地。斯基泰民族发源于阿尔泰,在游牧文明兴起的时候,控制了欧亚草原西部的广大地区。(兵策儒剑的博客)斯基泰人生活在蒙古高原及往西迁移时候创造的文明是最古老的蒙古文明。
2.被人类称之为“人”的匈奴族:当斯基泰人西迁后留下统治蒙古高原的民族就是被中国人称作“匈奴”的人,近似于罗马人和印度人对于这个民族称作“浑”、“浑尼”或“胡那”。在中国史书里,从公元前3世纪秦朝开始,明确出现了“匈奴”这个名称,怎么称呼都脱不开蒙古语里的“人”的含义,这个很好理解的,因为近代以前人类就没有出现过“民族”名字的概念。而在这之前,即公元前9~前8世纪时,匈奴人被中国人叫“严狁”,或更不确切地称作“胡人”。在早期历史中,中国人就知道“有所谓胡人者居于中国边境”,即在鄂尔多斯、山西及河北北部。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包括汉族在内每一个民族都有好几个名称是很自然的现象,马斯佩罗认为,在今日北京的西方与西北方在古代时居住着北戎,就是胡人的一个部落。在公元前4世纪时被赵国的汉人所降服,赵武灵王(大约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从他们那里夺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区),实际上还夺取了今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约公元前300年)。战争中失败的匈奴一对男女渡过腾吉斯(实际上是黄河)来布尔汗山脉的就是蒙古人著名传说《额尔古纳浑尼》中的蒙古族祖先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蒙古秘史》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吉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是蒙古族的祖先,从此真正意义的蒙古族开始形成,蒙古文明继续发展壮大。据中国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公元前3世纪后半期,匈奴人成为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民族。他们的首领被称作“单于”是突厥字与蒙古字“腾格里”(天)的译音,他们的宗教萨满教,是以祭拜天(腾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为活动内容的宗教。他们的最高统帅或单于在“秋高马肥”的季节召开大会,以统计人畜数量。匈奴是“部落君主联盟制”,在匈奴强盛时总人口达到并超过240万,但在被汉朝打垮后人口骤降到20-40万左右。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为了抵御这些游牧人的进攻,秦国(陕西)与赵国(山西)的汉人在加强有效防御的同时开始在北方的边境上建筑防御工事,到后来,秦始皇把它们合并并加以补充,修成了后来的万里长城。匈奴人作为一个可怕的强盛民族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是在公元前3世纪末,当时正是中国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统一中原的时期,匈奴人在他们的单于头曼(约死于公元前210~前209年)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高原。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登基的时候,中国的边界正受到了他们的骚扰。但是强盛的汉朝还是击退了匈奴的攻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公元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又先后出发,前者经山西北部的呼和浩特地区,后者则经北京西北今日宣化附近的上谷,横穿戈壁到达匈奴帝国的中心,共斩首19万匈奴人后强大的匈奴帝国已经濒临衰败了。至今在霍去病的坟墓上,有一座高大、浑圆的浮雕,上面刻着一匹马正在践踏一个匈奴人。汉王朝的版图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中国从匈奴手中夺下了“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并且南匈奴投降汉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4.蒙古帝国:大蒙古国于1206年在斡难河河源建立,尊汗号为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大蒙古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开始。大蒙古国建立后屡次对外扩张,成吉思汗在位时开始征伐西夏、金朝、西辽、花剌子模沙朝等国,其继承人又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建立了元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建立了元朝时已占领了包括蒙古高原、中国、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在内的广大地域,此时的大蒙古国被西方称为"蒙古帝国"。元朝皇帝为大汗,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窝阔台汗国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后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的武装于1368年驱逐出中国内地,逃往漠北,史称北元帝国。北元亡于1402年,但成吉思汗的后裔大小建立了21个帝国,明朝长期和蒙古察合台汗国和钦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国同时并存,直到18世纪蒙古人的准噶尔汗国被清朝灭亡和19世纪印度的蒙古尔帝国被英国灭亡后理论上的蒙古时代已经结束。蒙古国人开始探索蒙古文明的现代化进程。
三、蒙古文明的推进
前面讲的是蒙古文明的地域概念,现在讲蒙古文明的时间概念:我们把蒙古文明史的大概周期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精彩的文明精华展现。
1.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我们划分为第一个阶段,称之为史前蒙古时代或蒙古文明形成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斯基泰人给这个地区带来了青铜器、螺线纹彩陶和粟特文字,直到后来创造了铁器。有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西迁的反潮流,把东方的骑马等技术传到了欧洲,从而打开了东西方的盛大交流。蒙古族的《江格尔》、《格萨尔》、《玛纳斯》等史诗时代就属这个时期。
2.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2世纪,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我们划分为第二个阶段,称之为始蒙古时代或蒙古文明振兴时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历史属于蒙古人最早祖先,在亚洲内陆生活的“鬼方”、“狄”、为首的游牧民族以及在当时世界地理概念中以欧亚大陆为框架被历史记述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的历史都包括在其中。狼图腾加上祭火的蒙古族汉人写“狄”族。这个时期匈奴人因为战败和内乱等缘故开始兴起第二次西征潮流,直到欧洲灭亡了强大的罗马帝国。铁器用在了战争场面,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有了亚欧大陆地图概念的形成,加速了欧洲奴隶制度的瓦解。
3.从公元2世纪到12世纪的一千年,我们划分为第三个阶段,称之为原蒙古人时代或蒙古文明定性时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历史属于原始蒙古人;蒙古高原的东部区里没有西迁的匈奴后来发展了鲜卑帝国了。鲜卑后来有演变拓巴、契丹等国。蒙古高原的西部没有西征的匈奴就是后来演变了突厥、回鹘、黠嘎斯等帝国相互替代。这个时期是蒙古高原大分裂时期,所以更替了很多帝国,但蒙古族文化内容和民族特性已经形成,是将要来临的蒙古大统一之前的酝酿时期。这个时期的蒙古文明已经很成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开始。在最近的几年里蒙古国境内发现多处突厥汗国时期大型遗址。特别是突厥文明渗透了伊斯兰文化。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除有很多突厥石棺墓和石人以外,在呼和浩特市境内还有车突厥国的首都大利城遗址和后突厥首都黑沙城遗址。突厥文化带到中原后引起李唐一朝的胡化风潮,唐太宗李世民就会说突厥语,西突厥西征使蒙古文明第三次对欧洲产生影响,突厥人进入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建立很多国家。蒙古突厥人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了现在的蒙古文。用突厥刻写的《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等石刻碑流传至今。
四、蒙古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1.神话传说
2.英雄史诗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壮丽璀璨的遗产。它以诗的语言,卷帙浩繁的篇幅,包容万千的内容,描绘了一幅幅古代蒙古社会壮阔生动的生活画卷,激情洋溢地赞颂了古代勇士们战胜自然,降伏恶魔,动人心魄的伟业,讴歌了他们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思想,表达了古代蒙古人对生命的崇高的赞美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瓦赛音朝克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搜集到的流传在国内外的蒙古族英雄史诗约有300余篇(部),较著名的有《江格尔》、《格斯尔可汗传》、《勇士谷诺干》、《智勇王子希热图》、《乌赫勒贵灭魔记》、《英雄希林嘎拉珠》、《仁钦·梅尔庚》、《阿拉坦嘎鲁》、《英武的阿布拉尔图汗》、《英雄忠毕力格图》等等。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古希腊《荷马史诗》在英雄形象的描绘上,显示出相似的塑造模式及人生理想,江格尔和阿基琉斯身上表现出的神性和人性的统一,在超凡离俗的神圣色彩下,呈现着普通人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3.艺术
4.青铜器
5.铁器
6.陶瓷
7、文字
8.绘画
9.考古
10.建筑
11.新发明
五、结尾
人是文化的存在。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历史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蒙古文明的伟大之处就是让人有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他所寄寓的世界,过去、现在仍至未来仿佛一下子建立了联系,成为一种情感皈依的连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