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小议契丹文语法结构

(2019-10-25 08:56:57)
标签:

转载

宋代官员兼文人洪迈所著的《夷坚丙志》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

契丹诵诗

“契丹小儿初读书.光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顷奉使金国时.接伴副使秘书少监王补.每为予言以为笑.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大率如此.补锦州人.亦一契丹也.”

这段记载文字不多,但包含的信息量却不少,尤其是对于当代契丹文的研究者。

先从总体看,有价值的信息如下:

1、“契丹小儿初读书.光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联系下文我们可以看出一是契丹小孩自小就学习汉文化,“文句”两字显然是针对汉语中的诗词或格言;二是契丹小孩在读汉语的诗词等文句时用契丹俗语、而且颠倒次序来熟习。因为倘使完全用汉语汉音来读,则完全不可能颠倒而读。这种颠倒读法显然是契丹语的语法结构与汉语的差别。而这种学习方法既然是从小习之,那必定是要这些契丹小孩熟悉契丹语用法,所以可能在契丹语中颠倒是个规律。

2、“至有一字用二三字者”,也就是说汉字中的一个字,用契丹语读有时要用两三个字。或者说两三个音节。我国古代的汉文字,尤其是诗句一类,往往是高度简化的,就是用现代白话文去翻译,也会出现一个字需要多个字去解释,契丹语的俗语也就是契丹语中的白话也要用多个字去解读中国古诗文。

3、“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大率如此.”这句话一方面作为例证来解释上面的说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的契丹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其使用的教育范本竟然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名句。最主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汉语里的“月下”在契丹文中表现为“月明”,即更直白;“门”变成“门子”;“敲门”变成“打门”;“鸟”变成了“老鸦”;“宿”变成了“坐”。

鸟变成老鸦,可能是北地鸟类稀少,唯老鸦为多,不一定是通假表达。而“门子”、“打门”、“坐”就是契丹语的常用法,值得后世研究契丹文的人注意。

4、“补,锦州人。亦一契丹也。”这里原文断的标点符号可能不对,我改了过来。“补”就是前面提到的洪迈出使金国时的接伴副使王补,他是锦州人,但是契丹族的人。公元911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锦州之名始于此时。所以这里的锦州应该就是现在的东北锦州。辽代以汉俘建锦州,但王补并不是汉人,而是契丹人。这两条记载可以互补,说明了当时契丹人的分布情形。

接下来我分析一下契丹文与汉文语法上存在的差别。

“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是唐代名诗人贾岛的杰作,其中的一个“敲”字据说还得到过唐代大文人韩愈的指点。

这段名诗词在契丹小儿的口中变成了“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有一点可以想定,契丹小儿的这样读法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创造,而是启蒙老师所教的。启蒙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教,原因就是文法结构不一样,除此而无他理。

契丹文与汉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差别,至少有二点,一是颠倒句序。,二是颠倒语序。

先看句序,倘使将契丹小儿的读法还原成古诗的形式,那么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句序的颠倒,如下:

原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小儿的读法是“月下僧敲门,池中树鸟宿。”

很明显原诗是先营造情景气氛,再主角“僧”出场。而契丹诵诗则颠倒了句序,变成主角“僧”先出场,然后再说明情景。从艺术的角度看这两者有高下之分,从思维的角度看则不能辨其高低,仅仅是反映了契丹人和汉人的思维方式有差别。

再看语序,原诗上半句“鸟宿池中树” ,契丹小儿的读法中变成后半句是“池中树鸟宿。”主谓结构未变,情景状语“池中树”则从主语的后面挪到了前面。

原诗下半句“僧敲月下门”, 契丹小儿的读法中变成前半句“月下僧敲门”,也是把情景状语挪到了主语的前面。

如果上面的变换是契丹语翻译汉语时通用的做法,那么后世研究契丹文的朋友们要注意了,那些契丹文和汉文双语刻写的墓志铭其语句可能也是颠倒的,因此在比对时,如果采用同位比对的话必犯错。由此在破解契丹文时有可能犯错,甚至于走入绝境。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