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学者
群众师长
印象裴元博——精神篇
七 绝
为印象裴元博——精神篇题跋
裴度风烈国相才,
元始单骑破辽泉。
博文五斗惊奇笔,
赞君民心皆有源。
京川游侠2011年3月7日于 京北
精神,在哲学上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在裴元博先生的博客上,洋洋洒洒,千余篇博文,数百万字。正如裴元博自己所说,一个普通退休老头儿。其几年之间,能完成如此数量的研究考证文字作品成果,这本身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显然,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刻苦专研,孜孜以求的精神。这源于裴元博对中国人自身对中华辽代钱币文化了解的肤浅,以及不愿意去深入研究的一种大汉族沙文主义思想观念,以及轻蔑灿烂的辽钱文化等社会存在,而激发出来的反映。从其最初的博文更多源于兴趣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这导致裴元博在其文章中,得以对辽钱的研究步步深入,并由深入而深感作为中华大民族之一支的契丹民族,在钱币文化上创造出了异常独特的灿烂辉煌成就。结合大量实证基础,论述论证了辽钱在中华钱币文化及其传承体系中之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读来让人感动,教人叹服!
裴元博这种果断杀入某些大师不屑一顾的领域,其笔锋所指,不仅在于实证考辩破解诸多辽泉,更敢于向传统认识挑战,勇于面对某些人避之而无不及的时弊。以六十之余本可安享晚年之老者身,行少年之壮力,勇猛迎战,此乃何等精神也?!这正是一种我们已经日渐缺失的精神。某些面对时弊,得过且过,抱着几本前人书籍泉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却包打天下之人与之相比,能不汗颜否?!
长期研究一种文化,必受这种文化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裴元博的这种精神,一方面折射了契丹民族不屈不挠的勇悍精神。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出了一位真正学者必须具备的实事求是、勇于探寻真理的崇高科学精神。从文风和无数与人网上激烈论辩之中,我们不难感觉到一个具有契丹之风的剽悍老头儿,一个既可识弯弓射大雕,又略抒文采的当代泉界风流人物裴元博,活生生展现在我们眼前。在之前关于承安宝货铜钱有无的大论辩中,这个退休老头儿,以其剽悍之风,犀利文字,挥起辽钱研究博学之剑,成为击败食古不化之师的主要思想者和冲锋者,即可窥一斑而见全貌。
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人没物质作为基础,当然不行。然人若无精神,则人将不人。这种精神,不仅可以转化为财富,说白了,其本身就是财富。裴元博先生为探求真理之剽悍,实乃为一种可贵的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内涵之一,其具有典型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应有体现。古有司马迁、郭守敬,现当代有梁思成、马寅初、彭加木、袁隆平,这些史学家科学家都具备了一种最基本的亦是剽悍的科学精神,不畏强权、不唯上先,敢走前人未走之路,不怕丢面子,不惧荆棘遍布。这实乃为一种人类社会最为了不起的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虽然这种资源在一个文化精神资源大国已经凸显日渐稀缺的状态,但是,正因为如此,它就更值得我们去倍加珍惜。节能减排,去除商业浮躁之风,还学术研究一片良心道德和专业洁净之土,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当然的社会道德责任,尽管每个人之力微不足道。
随着裴元博先生辽钱研究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其精神认识的成果,正在转化为物质,意义和价值日渐凸显,尽管当前仍然有人在固守残阵,拒承认,不以为然,甚至漫骂。然,人们收藏辽钱,投资辽钱收藏,信心却在不知不觉中稳步提升,这不仅是裴元博替我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一员契丹祖先的一种交代,也是对人民群众和中华钱币文化发扬光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