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贞祐四年造殊制版“贞祐宝劵壹佰贯一百六十足陌”纸钞析考

标签:
金代贞右宝券壹佰贯纸币析考 |
分类: 金史及金代钱币研究 |










笔者曾于2014年8月8日写了一篇博文介诏金代贞祐四年印造的一套殊制版“贞祐宝劵两合同钞”纸钞。指出这种贞佑四年“贞佑宝券两合同钞(版)”是一种特殊的、与其它各地发行的“贞佑宝券”绝对殊异的纸钞。是一种中央政府授权,地方政府自行设计印造的、仅通行于河东南北两路地区的临时性“贞佑宝券”。它的特殊异类表现在,改变了当时纸币常见的计值单位“贯+八十足陌”。而是以“五贯+八足陌”,为计算基数,根据不同钞票面额与“五贯+八足陌”的倍数,铭写各档次面额与计算单位。如“十贯”即为“十六足陌”;“二十贯”即为“三十二足陌”;“叁十贯”即为“四十八足陌”;“伍拾贯”即为“八十足陌”;“捌拾贯”即为“壹佰零八足陌”;“壹佰贯”即为“壹佰壹拾陆足陌”;“壹仟贯”即为“壹仟壹佰陆拾足陌”。
为什么贞佑四年金代会发行这样一套怪异的“贞佑宝券”呢?实事出有因。据《金史·食货志》“贞佑三年”载:“十二月,上闻近京(贞佑二年,迁都汴京)郡县多籴于京师,谷价翔踊…上从开封府议,谓:‘宝券初行时,民甚重之。但以河北、陕西诸路所支既多,人遂轻之。商贾争收入京,以市金银,银价昂,谷亦随之。若令宝券路各殊制,则不可复入河南,则河南金银贱而谷自轻。…’。”为达到“宝券路各殊制”的要求,各路搜肠刮肚想方设法与他路有别,这样,一个以“八足陌”的计算单位的一套怪异的“贞佑宝券”应运诞生。
笔者六年前有幸收藏到一张金代贞祐四年印造的殊制版“贞祐宝劵两合同钞”纸钞(见图1-7、)。从钞上两合同印知此殊制钞此套钞当为贞佑四年八月六日“路各殊制”时,由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金河东南路治所);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金河东北路治所)两府印造并只能通行于河东南北两路的“贞祐宝券”。钞纸为旧树皮加棉麻抄就钞纸,色深灰,绵软厚实,古朴自然,岁月造成破损虫蛀痕迹,真实可信。钞面宽约205毫米,长约330毫米,内栏外宽约160毫米,长约288毫米,栏心长约225毫米。内栏上方横铭五贯二字。钞左上下斜押两墨色合同印记,上为“平阳合同”,下为“太原合同”花栏内上首横书钞名“贞佑宝券”,钞名下正中“壹佰贯壹百六十足陌”,右“字料”,左“字号”,两侧缘字“伪造者暂赏”、“宝券叁伯贯”。下部十行文字为:
奏准印造平阳太原府两路通行宝券/并同见钱行用不限年月许于平阳太原府官库倒换钱券/宝券库掐
“贞祐宝劵”是金代第八代皇帝金宣宗完颜荀,于贞祐三年(1215年)七月,以原发行的“贞祐交钞”贬值过甚,每贯仅值一钱,而改发行的一种纸钞币。与此同时,禁止行用铜钱。“贞祐宝券”行用不及1年,又因贬值太甚而代以“贞祐通宝”,千贯只值通宝1贯,“万贯唯易一饼”。是金末行用纸币最失败的纸币。
“贞祐宝劵”发行失败的原因,一是滥发纸币,最终市场上流通货币量超过市场需求的货币量,且朝廷没有足够的铜钱回收超出货币需求量的交钞;二是政府财政长期赤字,政府手中铜钱大量流失,无力兑换巨额交钞。这两种情况互为因果,一旦出现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可遏止。金朝后期钞法“随出随坏”正因于此。众所周知,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那么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纸币的流通是有它特定规律的,而金代后期的通货膨胀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最终使经济走向崩溃,加速了金代的灭亡。历史的教训对中国目前经济,相信仍有警示作用。
泉痴山人裴元博2019.2.8日(大年初四)于京东沉疴康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