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饮酒具,还是饮茶具?——台盏,托盏,盏托,茶盏之辨

标签:
茶盏台盏托盏盏托之辨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是饮酒具,还是饮茶具?

















山人的《裴氏艺术贷币》(瓷器编)在博客公示以来,众多瓷友纷纷投入研讨,情景令我感动。我感谢众位瓷友对我的认可和支持,更感谢朋友们对我的不吝赐教,鞭策我对瓷器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补充。近日,有位朋友对《裴氏艺术贷币》(瓷器编)第69号,宋青白瓷有托茶盏一对两套(两托两盏四件)(见图1、),提出是酒具不是茶具的疑问。并列举了陕西省凤翔县公安局破获的盗墓案中的宋瓷(见图2、)比对,认为我的有托茶盏也是宋瓷,但应该是酒具,而不是饮茶具。首先对朋友肯定我的有托茶盏是宋瓷表示赞赏,但对其认定我的有托茶盏是酒具的见解不敢苟同。因为宋代有托酒盏与有托茶盏的底托虽很相近,但因饮料不同,盛装器具自然各异,自然而然也就带来底托的区别。
唐、五代、辽、宋有托酒盏的正式名称叫“台盏”。是官府等正式场合宴饮必备的酒具,有礼器之韵。唐、五代、辽、宋有托茶盏的正式名称叫“托盏”。是官民一体日用饮茶的茶具。“台盏”是在“托盏”的样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有托盏类器具。盏就是小杯子,喝酒的就叫“酒盏”,喝茶的就叫“茶盏”。“酒盏”多高足,“茶盏”多矮足。
“台盏”易与“托盏”混淆。实际上在唐五代北宋早期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区分起来并不难。“台盏”和“托盏”都是由“盏台”和“盏子”组成。“台盏托”中间凸起如一台子,似倒扣盏底的为“承台”。有高足“承台”,上面匹配圈足大小与“盏台托口”大小十分吻合高足盏子“酒盏”的,应就是饮酒用的酒器“台盏”。凤翔县缴获的有托盏具,就是这种饮酒用的“台盏”。
“茶盏托”与“台盏托”形制基本一样,但是“承台”一般无足而且早期“承台”中间是空的,如正置的碗盏,可以把茶碗放在中心空的凹下处。与之相呼应的,宋代茶碗大都是斗笠形的,底足都很细,宋瓷各窑口的斗笠形碗盏应都是茶具,其配置的盏托亦都应是“托盏”。这类茶盏托,金银器中也有,和“台盏”一样,但时间上可能早于“台盏”。
但到了北宋中晚期,酒茶成为了百姓日常必需品,茶酒具正规礼仪氛围渐渐淡化,随着“斗茶”的普及,及饮用酒茶习惯的演变,茶酒具互用的现象逐渐成为普遍趋势。“台盏”与“托盏”逐渐趋同,两者间“承台”的差别日渐消失,到了北宋末年,“台盏”与“托盏”已看不出任何区别了。此时的有托盏具,“承台”已消缩成略高于托心,像个碗底圈足的矮台,无论“酒盏”、“茶盏”都可以承托。“台盏”与“托盏”之名号已不复存在。山人收藏的宋青白瓷有托茶盏一对两套(两托两盏四件)大约就是此时期的产物。说它们是饮酒具或是饮茶具,应都不算错。此刻茶酒具互用早已成为现实。
此时喝酒,大多数人已彻底抛弃了有托盏具,直接使用杯与碗,使饮酒更爽快便捷。《水浒传》中官民饮酒场面,从未出现“台盏”的描述,应就是这个时期的真实写照。此时饮茶,也出现重大变化,大多数人也已彻底抛弃了有托盏具,直接把茶杯放在一个类似小盘子的托盘上,盘中心有一与茶杯圈足大小深浅相近的凹心,茶杯放在盘上既便于端拿,又可防止茶水泼洒。于是“盏托”这一新茶具问世了,并逐满取代了“托盏”,成为饮茶具的新宠直到今天。凤翔县缴获的一套酒茶具中,就有两款这种饮酒(茶)用的“盏托”。
茶酒具从混用到独立使用,再到混用、再到分开使用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现实的反映,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山人对此并无研究,这篇小文纯属班门弄斧抛砖引玉之戏作,无非是想借势引发瓷友网发对《裴氏艺术贷币》(瓷器编)的讨论而已。错误不足之处,盼众方家不吝赐教!
泉痴山人2018.6.3日于京东沉疴康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