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龟龙钮契丹文 “敌晋在,圣文令,命先查”金印译释图说

标签:
辽契丹文龟龙祖九字金印 |
分类: 辽代传世金印考释图说 |
辽龟龙钮契丹文






这是一方龟龙钮契丹文,亦与辽晋关系史有关的记事金印。铸制此印之时,此时晋高祖石敬塘已死,晋出帝石重贵已就任帝位。由于石重贵对辽睿文帝耶律德光,只称“孙”不称“臣”,两国已成交恶敌国,辽睿文帝耶律德光已萌南下灭晋之心。
为不打无准备之仗,辽睿文帝耶律德光下令前线各部先行认真侦查晋国是否已有二心,是否已调动兵马粮草进行了战争准备?《辽史·太宗纪》会同六年(943年)就记有:“冬十一月辛卯,上京留守耶律迪辇得晋谍,知有二心。十二月丁未,(帝)如南京,议伐晋。”
从以上分析,大家可能已知铸制此印的时间:会同六年(943年)七月晋宣示:只称“孙”不称“臣”后,最晚不会晚到八月底。铸印的目的:动员所有将士摸请敌情,进行战争动员和准备,为一声令下灭晋大造舆论。
为什么不用下圣旨和颁令方式进行此项工作?愚意以为这是为了保密,让一切均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当时距契丹小字颁行的925年不过才十来年,国内能识读契丹小字的臣民不过数人而已。不要说对汉人,既使对有文化的契丹人,契丹小字对他们也不啻是“天书”。
充分发挥契丹小字的密码功能,应是睿文帝耶律德光有意为之的政治军事文化措施之一。大造契丹文玺印既普及了契丹小字,又为军事活动提供了一项可靠的保密措施,更为记录真实的契丹历史提洪了一个有效的方式。这应是辽睿文帝耶律德光时期大量金质纪事印被近年发现的原因之一。如今,这些耶律德光时期的金印从四面八方集中到笔者面前被译释。实是上天赐予笔者之福,给予人们了解契丹提供了宝贵机会。
这方龟龙钮契丹文金印,通高53毫米,印钮高32毫米,印台高21毫米,印面宽55毫米,长56毫米,总重670克。龟龙钮的龟龙,又称龙头龟。相传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为龙和龟结合体,代表着荣誉和地位,是能耐、负重、长寿、权威的象征。在古代,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享受使用龙头龟制印的资格。印台印裙阴镌象征富贵绵长的宝相花卉。该印龟龙因收藏者拍照技术欠佳,图片发虚,形象模糊,无法评论。故此,敬请广大读者谅解。
该印面分为九个字区,共镌刻九个楷体契丹小字。经检索,排比,该九个契丹小学被译为汉字如下(顺读,右起从上至下,再中起从上至下,再左起从上至下。):
命
先
查
(敌晋在,圣文令,命先查。)
白话文大意为:“晋国已成为敌对国家在我国面前,圣(睿)文皇帝颁布御令,命前线各部要先侦查晋国动态,随时作好战争准备。”这个译文有两处需加注解:一是中间一行第二字,按现代专家拟音,应翻译为“云”或“运”,可这两个字在这里全读不通。经查中古北方音韵,知该字也读作“文”,“云”,“文”同韵可以互换。二是左行二三两字契丹字同形同音,可译文却翻译成“先”、“查”两字。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两个契丹字可以译为“后”、“仙”、“茶”多种音义字。笔者这军选了“先”、“查”两字作译文,自觉符合印文语境还算比较通顺。
这方印文的翻译使我认识到契丹文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颁行初期正字法非常不严格,许多字音义宽泛,许多字没有固定对应汉字,如印文中的“令”字,就可译为“陵”、“另”;“命”字,就可译为“名”、“铭”。如何在不改变原始音韵,恰当贴切地根据语境和内容选字,是考验每个译者学识的关键。笔者收获多多,这要感谢收藏者的无私奉献。衷心谢谢众位支持我的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