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钱币收藏一席谈(8)——东北出土的生坑红锈钱币的研究

标签:
转载 |
如果中国钱币收藏界也能够推荐评选类似考古十大发现的候选项目的话,近年来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将是第一选项。尽管传统钱币收藏界不承认东北出土了大量的窖藏钱币这一事实,而这些出土的窖藏钱币对于钱币收藏格局产生的深刻影响,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位钱币界的权威人士再谈到,“古钱投资波动比较大”时候,就以“辽钱”为例。“上世纪80—90年代的价格就在200元了,后来因为大量出现,目前价格仍然在200—300元上波动。”,而这些大量出现的辽钱来自何处,这个在钱币收藏界心知肚明的事实,传统收藏界至今也不愿承认!但是他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东北大量出现的窖藏钱币正在极大地改变传统钱币收藏界固守的利益格局,而为广大的辽金钱币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从未有过的收藏良机!
北方藏家之所以对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情有独钟,除去东北窖藏钱币中出现的中原内地难得一见的历代大珍、没有著录的出谱钱所激发的人们求珍、求异的收藏心理外,东北窖藏钱币的斑斓锈色也是人们追求东北窖藏钱币的重要因素。
裴元博先生在《契丹钱树》一文中的东北窖藏钱币的种种锈色——传世褐色:生坑红绣、沙漠黑漆古、沙地草原瓜皮绿、山地斑驳色、古城红蓝锈等等,使东北窖藏钱币的色彩显得斑斓多彩,美不胜收!
而东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古钱币的保存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保存条件,对地下古钱币的腐蚀之轻,关内古钱币的保存条件无法比拟的,因此,在东北窖藏钱币中常会出现,出土“钱币轮廓规整,制作精美。文字深峻,如刀切斧剁。地章平整,锈色虽薄但根深入骨。穿径面小背阔,有拔模梢度。整个钱透着一股浑厚庄重的神采。”的景象,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钱币收藏界几百年未曾遇到过的古钱币的新锈色。新品相,而“由于保存途径不同,出土地区不同,钱本身材质不同,埋藏环境不同,面世的生坑钱、老生坑饯、传世钱产牛令人眼花缭乱的包浆和锈色。许多包浆和锈色为契丹钱所特有,多是让南方一般泉家“打眼”和“走眼”的色泽。”,也正是这些东北出土古钱币的新型包浆和锈色,保存如此之好,似乎没有埋入地下地下的品相,却成为某些没有与这些出土钱币有过交集的钱币收藏界士人诟病东北出土钱币与北方藏家的借口,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都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非实际意义上的“去伪存真”!
笔者利用自己过眼、过手的亲身实践和自己的藏品,借助于北方藏家的研究成果,将陆续对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展开研究。由于笔者学疏才浅,藏品有限,万没有“窥一豹而见全身,见一粟而观沧海”之才能,仅是一些一己之见,写在这里,仅供泉友参考!
笔者在东北窖藏钱币中最为喜爱的那种“生坑红绣”钱币,时有偶然,笔者恰好有几次有这些钱币的交集,而这几次交集,使笔者对于这种“生坑红绣”钱币有了直观的了解。研究就从这里开始:
这种“生坑红锈”钱币要从内蒙与吉林交界处的干坑钱币说起。
一、内蒙沙地干坑罐藏钱币
在吉林与内蒙交界地区,就是以科尔沁草原闻名的农牧区,其土壤以沙地为主,历史上就是辽金元的龙兴之地,近年来,出土了大量辽金元时期的窖藏钱币,其中在收藏界中最为闻名的沙地干坑钱币。
我在文革时期插队与工作的通榆县,历史上就属于科尔沁地区,气候干旱少雨,笔者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里,窖藏钱币基本处于一个比较干燥的储存环节,受到外界环境造成的腐蚀较少,窖藏钱币保存较好,少有那种腐蚀严重的蓝绿锈钱币,当年,出现在废品收购站的来路不清的古钱币基本都是这种情况,这些钱币应该是社员在劳作中偶然得到,基本上被卖入废品收购站,为小孩换了糖球!
今天在看到这些钱币,已是三十多年之后的事情。笔者在熟悉的钱贩朋友那里看到出自科尔沁一带的窖藏钱币多是带有不甚太厚的灰绿锈,且这些灰绿锈与钱体结合的不甚紧密,利用水洗和毛刷都可以较容易地去掉浮锈、
下面是笔者2014年在潘家园看到一些来自内蒙敖汉一带的干坑钱币:
在一个摊位的一个托盘中放有一些钱币,在摊位的一个角落,与一些玛瑙、玉石小件放在一起,则摆放着一些八思巴文大钱。
两类钱币显示出不同的锈色,盒子中的铜钱大约200枚左右,钱币上有一种灰蒙蒙、似浮土、似浮锈的非锈、非土之物,手一模、一手浮土。这些都是典型的沙地干坑锈色,原罐原装、罐子为一个盛水的铜罐。我将这些钱币一一过手,发现这批钱币均为普通北宋钱币,有折二、小平两种,杂有一些开元通宝,这些钱币显然为行用钱,流通痕迹明显,其中不少残破。可以算为稀少一点的钱币,笔者记得有这样几枚:会昌开元、大观小平、折二“绍兴通宝”、篆书“绍兴元宝”。
从这些钱币看来,此罐应该为金代初期入藏,按着懂行人的说法,应该为金军士兵在行军途中因为某种缘故所埋。
而在摊位的另一角与几枚玉石饰件放在一起的八思巴文钱币,显然是另一类钱币。墓葬钱,钱币上有一种尸水侵润的感觉。
裴先生指出:
“干坑出土的契丹钱,无论紫铜、青铜、黄铜钱,大都和传世品一样很稳定,腐蚀速度一般小于0.00015毫米/年;,在钱币表面会生成—层极稳定的保护薄膜”。
笔者所见这批钱币,残破之处、流通痕迹历历在目,而不曾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而出自那些保存条件不好的窖藏钱币,往往是很难“一窥真容”,有时进行必要的除锈后,钱币的品相往往会使你“大失所望”!
因此,这些沙地干坑钱币,“由于东北辽西地区为干燥性气候区,雨水偏少,缸、釜、窖藏,罐藏的钱币出土钱币氧化锈蚀情况多轻微薄锈,品相绝佳。由为完美。”,“实是北方坑中最具魅力,最有吸引力,最值得研究的钱币。是那种“形制规整,材质似新钱,棱角分明,似多未使用,”的钱币。
最为典型的是裴元博先生在“异文钱币”中指出的吉林榆树出土的西夏文钱,钱币轮廓规整,制作精美。文字深峻,如刀切斧剁。地章平整,锈色虽薄但根深入骨。穿径面小背阔,有拔模梢度。整个钱透着一股浑厚庄重的神采。”
笔者收藏的一枚大折十真书“光定元宝”光背钱,恰好就是来自内蒙的沙地干坑窖藏钱币:
这枚钱币,不甚厚重,直径约53毫米,郭厚约4毫米,重量近50克,其锈色的基色为黑漆古,上面一层蓝绿色薄锈,被卖家刮去部分的底色,“显露出的细腻温润胴体及紫红或黑漆地子却使钱本身更加古朴温润。”
在内蒙西部出土的窖藏大钱,极易“玩熟”,即很容易去掉表面浮锈,露出一种油润的褐色近似栗子壳色的包浆,以下为笔者收集的出自通辽的“崇宁通宝”花钱:
这张照片,为这枚钱币处理前后的对照图,钱币表面原有一层薄薄的灰色薄锈,为钱币在空气中氧化所致,而洗去浮锈,露出褐色的包浆,由于是干坑钱币,所以腐蚀微乎其微,品相极佳!
2、沙地干坑罐藏红锈钱币
如果在比较密闭的罐藏形式下,钱币会形成沙地干坑红锈,这是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中最为漂亮的一种,也是沙地干坑钱币的上品。据说这种沙地红锈钱币与钱币入藏前。钱币在使用中与人手接触时候,沾上入手的油脂有关。且入藏的时间越长,钱币的红色越加明显,笔者将其称为红化过程。
此罐中有大部分北宋小平、折二、折三铜钱,也有一些大小不等纪值钱,主要为北宋纪值钱和一些不可读识的钱币,如带“天阜”、“承天”字样的 重宝、通宝等等。以北宋纪值钱币为例,都有一种“红黑油腻感觉”,这恰好是北宋雕母的重要特征,这些钱币除去具有“铜质精良,地章平坦细密无沙眼,面、背轮郭整体规整,外轮有研磨之感,没有一丝铸造痕迹,边轮与地章结合部有小的拔度,钱文与轮郭深峻,钱文笔锋之间无流铜痕迹,”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钱币大多有雕琢的痕迹,这恰好是雕母形成过程中的留下痕迹。基本是脱谱钱,不为历史资料所记载。
和这批钱币同时出土的还有金代“大定通宝”背当五,背折十纪值钱,一些南宋年号纪值钱,其中就有一直被认为臆造品的“庆元通宝背勑五十料庆元元年夏改铸此号钱”钱币,由于笔者将钱币的收藏范围局限在北宋钱币,因此一枚钱币没有收藏,但是这枚钱币在罐藏中出现,证明这种钱币的确存在。
在这批钱币中有两枚非常奇特的北宋篆书钱:
一枚篆书“太平通宝”小平,一枚为篆书“景德元宝”折三钱,历史典籍与钱谱没有相关的记载,而这两种钱币过去只有隶书体钱币的记载。
这些钱币部分为阿骨打保机先生和宫向阳先生所收藏。
此罐钱币甚为奇异,除去小平钱外,基本为出谱钱,而储存的器皿为瓷罐,也是珍贵之物,铲地皮商贩也卖了一个不错的价钱。这说明此罐钱币的主人并非一般人,应该为懂得金石之道的雅士,在金代中后期,女真贵族汉化之风盛行,收藏书画金石成为一种风气。而能够收集到这些钱币应该为权势富豪,且这些钱币应该为主人时时把玩之物。
金末时,蒙古贵族挥兵攻金伐宋时,“志在掳掠,得城施弃”,大军所到之处,往往是杀掠焚烧一空,东北这一时期的许多屯寨城邑,在这场浩劫中都被摧毁荒废,信州也未能幸免。此罐钱币应该是此时埋入地下,历经近千年,偶然的机会使其重见天日。
三、兴安盟出土的窖藏钱币
笔者这次收集出土的窖藏钱币为罐藏钱币,出土的地点在科右中旗北部一个小屯,据说这里是一个蒙古小贵族的封地。这罐钱币大约有三百多枚,均为清代钱币,大致分为当十钱钱与花钱两类,当十钱中有咸丰重宝、同治重宝,其中有数枚类似雕母的隶书“咸丰重宝”拾文钱,花钱只有两种,一种为“光绪通宝”背双龙夺珠,而就是这两种钱币,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沙地罐藏钱币的红化过程:
这两枚钱币为典型的沙地干坑罐藏钱币,表面附有一层灰绿色锈层,锈层薄而与钱币结合不甚牢固,洗去浮锈,就露出滑润黄中带红的包浆。光绪通宝花钱的包浆的红色比较明显,而拾文钱的包浆则是黄中微微带红,这与钱币与人们接触的程度有关,花钱可能是主人经常赏玩,钱币沾有油脂,在氧化过程中钱币红化过程明显,而拾文钱则可能与人接触时间很少,沾有油脂甚少,钱币氧化程度不够,钱币只是略带红色,而那些咸丰重宝、同治重宝当十钱,则是没有流通过的钱币,则没有红化或红化甚微。
估计这些钱币入藏时间也就百年左右,因此,而入藏千年的沙地干坑罐藏钱币大多变为极其美丽的红锈钱币,而这些钱币的生成红锈过程才刚刚开始!
这些钱币的收藏,使笔者了解到沙地红锈钱币的红锈的发生机理,这些红锈钱币绝非赝品或者是杜撰的,是真实存在的,而红化过程中红色程度正好是入藏时间的刻度表。
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无论是从出土的钱币种类,还是出土钱币的包浆锈色都存在不少不解之谜,这也恰恰是东北窖藏钱币的迷人之处!这些不解之谜有待于我们去解决!而这种生坑红锈钱币的生成条件极其苛刻,能够生成生坑红锈钱币的规律很小,能够收集到几枚普通生坑红锈钱币也是十分困难的,而能够收集到珍稀种类的生坑红锈钱币更是侥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古钱币,在古人看来就是“古玩”,在把玩之余,陶冶情操,修真养性,古钱币的包浆锈色是历史的尘埃沉淀在古钱币上的表现,时间、空间的不同造就不同包浆锈色,古钱币,古人始终看为古玩,收藏古钱币就是为了把玩,没有把玩,不经玩家的过眼过手。何来钱币上的美丽的镶嵌着点点绿色的生坑红锈,人们何必拘于传统后面的利益,去沾染铜臭之气的人世间尘埃!将反映历史尘埃的不同包浆与锈色的出土古钱币打入另册!
用历史沉淀在古钱币的真实尘埃,去荡涤收藏界上尘世中充满铜臭之气的尘埃,方能做到“心中明如镜,不必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