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金器工艺
(2016-01-13 17:11:58)
标签:
古代金器辽契丹金器细金工艺铸金工艺鎏金器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金器工艺在其后经历了近5000年的发展,既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自成体系,又兼容并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原始金器工艺应是独立成长的,有着鲜明的土著性和本土性。如从原始社会到殷商时期,均以金叶片和金丝为原料,经切割、平钑、锤打、盘丝、焊接等工艺成型。到了西周,出现了范铸、錾刻的金器制作。以掐丝、焊珠、镶嵌为基本技术的金细工大约出现于战国晚期,成熟于东汉。
中国古代金器工艺具有地域性特点,大体可分为:北方草原地区金器。早期北方草原金银器主要是金片金丝工艺制品。大致在近西北、华北一带,有金片蚀、耳饰、鼻引、笄、臂钏等,都是随身佩带的装饰品,它们的基本上属于亚欧大陆草原骑马民族的风格,与中亚、西亚地区的金银器很类似。当然,其中也不乏具有秦汉写实风格的作品,如卧羊金带扣、金虎豕咬斗纹牌饰等。
中原金器。夏商代金器采用金片工艺制造,即将天然金块锤打成薄片,再经剪切成一定的形状用于包贴在铜、木、漆等器物的整体或局部,以改变其质色,并增添其庄重性、严肃性、尊贵性或神秘性。此时只能视作其他工艺的辅助性工艺,尚不能视为一种独立的工艺。金块被锤打延展至薄片时被称为金片,如继续加工使其薄如树叶时则称为金叶,薄如蚕翼时被称为金箔,它们均作为其它材质器物的辅助性装饰。
西周黄金工艺吸收青铜工艺经验,开始使用熔铸工艺技术以制作新型的金工制品。西周王畿地区虽尚未见到金器,而在虢、晋等侯国则出土过一些革带上的装饰。他们所用金器品种单一,借用青铜的熔铸技术熔铸金器,尚不属独立性的金工艺。
春秋时期金器的使用范围和品种均有所增加,中原和南方地区的金银器与北方匈奴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金器的形制特点和纹饰风格迥然不同。其制作工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制作出来的金银器极为美观精巧,形制和花纹是在青铜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方匈奴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金银器以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地出土最多,主要发现于东周贵族墓和战国时期游牧民族的贵族墓中,以首饰与马具上的饰件居多,而金银器皿为数不多,但工艺上已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
秦汉时期金器的主要品种有货币、印、带钩、碗、盆、兽形饰、车马配件等等。金器工艺在继承战国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此时金器的特点如下:金器制作熔铸工艺已全面成熟,全面走出了青铜工艺的阴影。金器的重量增大、体型增大、金细工的成熟与普及、金花工艺(镀金花纹)的出现和应用、草原风格的影响等,使秦汉金器工艺开创了一个崭新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汉时期曾有输自西方的金银器进入中国。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与西方之间有沙漠、戈壁阻挡,交通困难。北方草原便于骑马民族驰骋,从地中海要行走上万里才能到达中国西部,所以西方与中国在金器的交流,是通过欧亚草原骑马民族带入我国的。希腊化中、西亚金器,罗马帝国金器输入我国,已是西汉时期。随后,东罗马、萨珊波斯金器也陆续输入到我国。这批外国金器是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对中国金器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与推动作用。
唐代金制品数量庞大,据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出土的唐代金器总数不少于1000件。这说明当时社会对金器的需求量很大。金制品在唐朝最初多为各地方向朝廷纳贡,以后,皇帝又以金制品赏赐王公大臣。唐代中晚期,虽然帝国在逐渐地走向衰亡,但地方对朝廷的进奉之风愈演愈烈。金器行业规模扩大,从业人员倍增,竞争激烈。金器制作工艺技术之高超,花纹之精美,品种之繁多,是前所未有的。这种五彩斑斓、璀璨夺目的崭新文化,对以后金银器的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金制品无比丰富,即有各种容器,又有各种装饰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纹饰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四种,其中以动物和植物最多。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确实可以感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也可以说,唐代是金器工艺划时代发展的时期,其特点:一是行业规模扩展,从业人员增加;二是技术提高,工艺趋于完善、全面;三是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四是造型和纹样雍容多变,体现了泱泱大国的神韵风骨,代表了古代金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如果说唐朝的总体气质是追求浪漫,那么宋朝则较为务实。宋代封建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各地金银器制作行业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不少店铺为市场竞争和维护商品的信誉,还把金银店铺和工匠名号以及表明银子成色的印记,都砸印在自己制造的金银器上,有铭款的金银器增多,这是宋代金银器的一大特点。这时期的金器较少,并且金制品相对来说形体较小。宋代金器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金器独具特色。虽不及前朝的宏放魄力,但其民族风格却让人眼前一亮。与前朝相比,宋代金银器的造型玲珑奇巧,新颖雅致,多姿多彩,清秀细腻。还体现出一种既不同于达官的富贵气,也不同于民间质朴气,而刻意追求清雅的气息。这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关。市民文化在宋朝成为主流文化的一支,形成了新的文化格调与审美情趣。在宋朝市民文化和文人艺术占据主流后,人们自然地放弃太富贵的金,而青睐造价相对低廉、色泽典雅、颇具文化意味的银。宋代金器制品的种类有盏、盘、碗、壶、瓶、盒、镯、耳环等,器物的形制有菊瓣形、莲形、菱花形、葵花形、圆形、八角形等。纹饰则有牡丹、葵花、卷草、吉祥、动物纹、人物、楼台以及各种几何纹等。
在与宋并存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中,辽的金器工艺异常发达。辽契丹人深慕中原汉族文化及其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全盘接收了唐代金器工艺,而且通过灭晋战争,把唐代活着的金器工匠全部掳到了契丹宫廷。为此,早期辽代金器与唐金器无任何区别,所谓唐辽金器难以分辨即源于此。澶渊之盟后,辽宋一百多年的和平发展,扼守丝绸之路得天独厚的居中贸易条件,国内外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都为辽金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前人无法比拟的条件。辽中期金制品的数量品种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之最的程度。据2015年底有关专家统计,仅存世辽代金器就有壹万件左右。其品类有权力金器(金印、金符牌、金冠、金权杖)、经济金器(金币、金钱牌、金锭)、宗教金器(金祭器、金法器、金造像、金地宫、金函、金棺、金塔)丧葬金器(金面具、金寿衣、金网络)、生活金器(金饰品、金服饰、金用具、金马具、金工艺品、金装饰物)。其中金马具和金葬具最具民族特色。这一方面与他们善骑爱马有关,另一方面与契丹族有“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手足”的葬俗有关。
辽朝的黄金花丝镶嵌工艺在辽圣宗时期(公元983-1031年)达到了历史的鼎峰。大量黄金花丝镶嵌精品横空出世,辉耀千古。其中尤以辽圣宗之母,统治辽朝四十年,迫使宋签下澶渊之盟,给辽宋两国带来120年和平的,辽承天皇太后萧绰的“黄金花丝镶嵌四风纹全套寿衣”最为辉煌。全套寿衣用黄金10530克黄金和近百枚大小不一的宝石,黄金被拉成或锤揲成几千万根金丝、金片,利用掐、填、堆、垒、织、编、攒、焊八种技法,把它们变成了举世唯一精美绝伦的四凤凰纹黄金寿衣。其中有“七绝”:“金冠的四只金丝堆垒的立体凤凰亘古一绝;金覆面用金丝编织亘古一绝;金手套用花丝镶嵌制作亘古一绝;金捍腰用累丝工艺制作亘古一绝;用累丝工艺完整编织金上衣金裤子亘古一绝;金靴用花丝镶嵌制作亘古一绝。”铸造了中国细金工艺史的七个世界之最。其艺术技术含量之高亦应是亘古一绝。这套被誉为“中华第一国宝” 的辽代黄金花丝镶嵌作品,亦应是中国古代金器工艺的代表之作。
辽代金器工艺,从生活用具、餐饮器具来看,造型、纹样都有意识地贴近中原汉文化,特别是纹样,采用了龙、凤、牡丹、鸳鸯、祥云等吉祥图案。辽代的金品制品有如下特点:一是因民族习惯,马具、酒具、葬具较多;二是接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多;三是造型、纹样的具体处理比汉族粗放、雄浑。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非汉族统治的历史时期,并且管辖的疆域大、时间较长。尽管如此,统治者所属的蒙古族文化在中原未能产生较大影响,在金器工艺上所反映的也是这样。元代金制品的品类有首饰、日用品、梳妆用具、饰件、饮食用具、文房用具等。物品造型也各种花形,还有蝶形、蜻蜓形等。造型普遍比以前复杂,叶形尽量做得曲线起伏,以求形象而立体。纹饰有如意纹、缠枝花果纹、牡丹纹、莲花纹、童子戏莲纹等传统纹样。元代金制品的造型纹饰,讲求变化出新,最突出的是高浮雕,立体感和真实感都是前朝所不能及的。
元代金器工艺的特点:一是元代虽为蒙古族统治,但因对文化发展不够重视,金器工艺依然保留着汉族文化的特点,没有留下多少蒙古文化的印迹。二是南方金器工艺较北方发达一些,造型、纹样因技术的精进和熔铸手段的更多使用,更为形象逼真且精细耐看。三是元代出现了手工艺人朱碧山,这对于金器工艺而言标志着名师名品效应的产生。朱碧山的银槎,不仅代表他个人的造诣与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厌避政治、追求空灵及闲情野趣的文人处世态度。从总体上看,元代金银器与宋代相近似,但元代某些金银器亦表现出一种纹饰华丽繁复的趋向。这种趋向,对明以后金银器风格的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清朝的金器工艺与明朝有共同点,即是视觉繁复,似有西方中世纪巴洛克之作风。清朝金器制品的传世之作很多,最有特色的还属皇家用品。皇家制品的主要来源,一是专为皇家营作的官坊养心殿造办处的金玉作;另一是各地方督抚进贡的制品。皇家用的金器制品有冠饰服饰、生活用品、陈设观赏品、典章印册、祭祀用具、宗教用品等类。宗教物品尤其被重视。清代金器制品的特点:一是喜爱满饰,少留空白。二是多用錾刻工艺,纹饰喜立体、厚重。三是金器工艺与宝石镶嵌结合。四是花丝工艺不再如明朝那样追求玲珑剔透,而是追求工艺的难度与视觉的繁复华丽。五是无论采用何种工艺与装饰形式,其宗旨都是尽显华贵及寓意吉祥,有过于装饰的倾向。
二、
1、锤揲、贴金、包金 这是中国早期金器最常见的工艺。锤揲属于锻造技术,可以冷锻,也可以经过热处理。有时也叫打制,是利用金、银质地比较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将自然或冶炼出的金块锭类的材料锤打成各种形状,再进一步加工使用。辽代一种金钱即是用锤锻方法打成钱体然后再根据指令随时雕出钱文与图饰。锤揲亦可以直接成器,也可以锤出花纹。锤揲出的金片、金箔,根据需要裁剪出各种形状,以供不同的使用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贴饰。贴金需要粘接剂,日久或器物母体腐烂后贴金容易脱落。包金无需粘接剂,与扣器相近。用锤揲技术制作器皿或较大凸凹起伏的纹样时,有的需要衬以软硬适度有伸缩性的底衬,如沥青、松香加毛草等以便成型,还有的事先预制出底模。用锤揲法制造的器物要比铸造的耗用材料少,比铸造器物时需要多人合作和分工要简单易行,故在质地较软的金器制作中容易流行。
2、鎏金、鎏银。鎏金在汉代称涂金。鎏金又叫火镀金、烧金或汞镀金。是将纯金和汞约按金一汞七的比例混合成金汞,俗称金泥,涂抹在器物上,然后在火上烘烤,汞遇热蒸发,金留存于器表。鎏金工艺需要汞,汞即水银,是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多自丹砂中提炼而得,丹砂只需低温熔烧,便可得水银,方法并不复杂。水银能融化其它金属,当将水银加热至400℃时即能熔解金、银。高超的鎏金技术,令人难以分辨真假,鎏金铜器有时会被误人为是金器。中国目前最早的鎏金器物约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鎏金铜器开始兴盛,秦汉以后成为风尚。战国时期还出现了技艺高超的鎏金银器。鎏银出现的不普遍,约始自西汉,在工艺上与铜、银鎏金基本相同。
3、金银错、金银平脱、镶嵌。金银错,是镶嵌工艺的一种形式。把金银片、条、丝镶嵌到其它质料的器物中,然后打磨光滑,达到装饰等作用。中国金银错主要是与铜器结合的工艺技术,也在铁器上出现,其特点是纹样隐避,与母体颜色相异,表面平展光亮。金银错工艺,至少在汉代就有明确的说法。《汉书•食货志》:“错刀以黄金错其文。”山西侯马东周遗址中出土大量陶范,其中有的铸造铜器时,在范上事先预制出将来镶嵌金或银的凸起,截面形状与金、银错的纹槽一致,铜器铸好后,表面就会有相应的凹槽。或者是在器物铸成后,再凿嵌凹槽镶嵌金银。凹槽均呈内宽外窄状,将金或银镶嵌进入后,利用其较软的质地,经过在外面锤打,充满凹槽不至于脱落,然后打磨光滑。
金银平脱是唐代极为流行的工艺,主要出现在铜镜、漆木器上。唐代铜镜中许多在镜背粘贴金银花饰。其做法是先在镜背涂上厚厚的漆,再镶嵌剪成各种纹样的金、银箔片,然后再打磨光滑,有的还进一步在金、银箔片上刻划纹样。金银平脱镜多为盛唐及稍晚时期的作品。
金银错,金银平脱都是把金银作为辅助镶嵌材料。而唐代由于金银器工艺的繁荣与发达,金银器常成为镶嵌的母体,而镶嵌的材料多为各种宝石。如何家村团花纹金带把杯、法门寺珍珠宝钿方形金盒都镶嵌着宝石、珍珠等,显得富丽辉煌。
4、掐丝、蕾丝、编织、金银珠。掐丝工艺,是将锤打成极薄的金银片,剪成细条,慢慢扭搓成线,可以单股,也可以多股,然后掐制成花纹。另外还有拔丝,是通过拔丝板的锥形细孔,将金银挤压而入,从下面小孔将丝抽出。较粗的也丝也可以锤打而成。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墓出土“金缕玉衣”,玉片用金丝编缀。金丝的含金量为96%,属于纯金类,较柔软,一般长4至5厘米。东汉时期,可见到更精细的掐丝工艺。与掐丝工艺类似的还有蕾丝和编织工艺。蕾丝是将金丝制成花纹焊接而成,编织则是用金丝编成图案花纹。
掐丝工艺经常和金银珠工艺同时使用。金珠的制法是把金片剪成线,切成段,加热后熔聚成粒,颗粒较小时,自然浑圆,颗粒较大是有时需要再在两块木板间辗研。还可以将金银丝加热,用吹管吹向端点,受热熔化而落下圆珠,有时无需吹落,使圆珠凝结在金银丝的一端备用。
掐丝、金银珠工艺经常是用焊接的方法进行器物装饰。其方法是先用白芨类的粘着剂暂时固定位臵,然后撒点焊药,经加热熔化焊药,冷却后达到焊接目的。焊药的主要成分一般与被焊物相同,用硼砂、金粉、银粉按比例混合而成。焊后浑然一体,高超的焊技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用锡、铅和铜为主要成分合成焊药焊接时,日久腐蚀后,焊缝会出现绿锈痕迹。
掐丝与金珠工艺在中国出现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末,首先是在西北游牧民族地区流行,中原地区在西汉时才有,东汉六朝时兴盛,特别用于首饰和其它饰件上。
中国古代金器工艺是植根在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一种金器文化。在世界金器工艺史、文化史上并不屑于领先地位。与古埃及、罗马、两河流域的金器制作相比,在同一时期,我们的历史、工艺要远比他们落后,如在公元前3000年古波斯湾乌鲁第一王朝的陵墓中,经常有金胄等黄金制品出土。就是和公元前18世纪中亚地区的畜牧部落相比,我们也不占优势,因为在那个时代部落首领的墓葬中,屡有大量的金器出土,最为突出的一件大金杯上甚至还有用金细工艺装饰的金细工艺装饰的金银丝、寿山石和绿松石。
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说,中国的金器工艺文化并不落后,甚至在某一阶段还要超前。如唐代金器,辽代金器,不但汲取了外来金器文化的长处,给本身的金器工艺文化带来了崭新的生命,而且还通过交流,将形成的这种独特风格反作用于外来文化。如唐代的“何家村团花纹金带把杯”,是借鉴粟特式金杯于7世纪—8世纪形成的创新造型,而在8世纪中叶以后,粟特带把杯没有继续承袭本土风格的八棱形杯体,而是接受了唐代的新样式。再如辽代的“承天太后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是吸收了9世纪回纥累丝工艺和唐代镶嵌工艺,而独创的综合工艺产品。它的诞生不但彰显了契丹工匠的聪明睿智,而且成为后世及世界景仰而无法企及的金器工艺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