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字并不等于简化字
(2015-10-16 15:42:27)
标签:
宠物草书简化字俚俗异体字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草书字并不等于简化字
什么是草书字?什么是简化字?什么是异体字?什么是俚俗字?这是部分泉友至今没有弄清的问题,以为草书字、俚俗字就是简化字,通假字就是异体字。以至在鉴别钱币真伪上常犯糊涂,把一些绝不可能出现在某朝某时某种钱币上的文字误为正当出现,认假作真,造成误断误判。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钱币上,这种情况尤其严重。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草书字从笔画减省角度说,个个都可算减笔字,但从古至今,没见任何人把草书字等同于简化字,为什么?唐代孙过庭《书谱》阐述道,“真(楷)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楷)亏点画犹可记文。” 这里是说楷书的点画有固定的外观,情性主宰的是运笔的动作;草书的点画是由情性主宰的,没有固定的外形,而运笔动作形成的外观是固定的。强调了使转是草书基本笔法,使转正确就会合乎法度。草书的使转构成字的形质,使转错了就会形成另外一个字了。草书中点画虽近,使转有别,失之毫厘,千里之差。因为草书字的笔画形体由书者情性主宰,而天下人无二人情性相同,故每个人写的草书字笔画形体绝不会与他人一样。草书字没有标准的笔画字形,所以它无法等同简化字。草书字要成为简化字首先要楷化。
什么是简化字(简体字)?民国《第一批简体字表》的说明是这样的: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广义的简化字,就是不论什么字体,只要是对原生字的笔画、偏旁、部首进行减省的新字,都可称作简化字(简体字),草书字即可包括其内。原则讲,简化字指由楷体字简化的汉字字体。简化字是正楷书的简化。因为广义简化字没有规范性、规律性,没有标准、没有依据,任何人都可以造个新字充当原字。结果给文字使用造成混乱,给文化传承带来阻碍。也未获得社会主流的认可。直到近代进行文字改革前,这种广义的简化字,也没获得简化字的正式称号,始终背负着远离正统规范汉字,带有轻贱意味的名称“异体字”、“俚俗字”,苟延于世。
狭义上的简化字,通常指中华民国颁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其对于简化字的称呼为简体字;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的《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其对于简化字与未被简化的字合称为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中的简化字主要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体字、异体字、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以及在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人民自己创造的一些形声字、会意字、特征字(如:团、队、战、护、艺、宪、穷)。
行书与草书字的楷化,是它们成为简化字前提,否则它仅是书法家的艺术作品。草书字也不等于异体字、俚俗字。异体字、俚俗字都是相对正体字而言,是约定俗成的大众智慧;草书字是书者个人为快捷而创造,是少数精神贵族的艺术成果。前者多来自民间,为了方便使用,后者多来自知识分子,为了艺术美感。所从草书字成简化字前,必须把它的连绵笔画断开,改用楷书的写法,这样的简化字叫“草书楷化字”。用这种方法简化的汉字,在简化字总表中,仅有33个,占6.6%。可见它们并不是简化字方法的主流。
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切得出草书字不等于简化字的结论。所以,今后在古代物品(钱币、符牌、器物)上,发现铭文与时代规范字不同时,先不要匆忙下结伦,定其是简化字。因为简化字(简体字)一词民国以后体出现。先要看它的书体是否符合物品时代,文字使用的习惯和特征?看看所铭文字是正体字还是异体字、俚俗字?所用字,整体是否和谐一致?每个字是否有来历?
历史上只有辽、元两朝物品铭文见有俚俗字,而辽之俚俗字却是字字有来历,多是隶变写经的产物。元之俚俗字却是等而下之,多为话本杂剧俚语中来。唐宋明请钱文多为“正体字”,偶有篆草行隶,非名家不选,故踪迹可寻。熟知了这些情况,遇到诸如:以隶书为主体钱文辽钱上,突兀见到“草书楷化字”、“草书隶化字”,就不会认为是“简化字”,而知其为假了。没有来历的俗字不会入钱,是历代王朝的正统做法,既使契丹、蒙古、女真、党项这样少数民族的钱币也是如此。
“草书字”不等于“草书楷化字”、“草书隶化字”,更不等于“简化字”。历史上的“异体字、“俚俗字”,也不等于“简化字”。这就是本文的“文眼所在。愿与众泉友共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