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锈色试验与交流

标签:
转载 |
(1)硬绿锈。质地坚硬,常板结成块律状,不易剥落,多生成 于北方气候干燥地区。
(2)红锈。质地坚硬,通常不能单独存在,多与绿锈等混和出现。
(3)蓝锈。主要成分是硫酸铜类物质,质地酸软,多出现在南潮暖地区,也常与绿锈、红锈等相伴出现。
(4)土锈。粘附在古钱上的灰土,经过长年侵蚀沉结,逐渐硬化,形成了一层不易脱落的硬壳,吸附于钱体表面。
(5)粉状锈。又称“石灰锈”,常板结成小球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等碱性物质。在南方,明代墓葬多用石灰填埋,因而出土古钱常常呈现石灰锈。
(6)水银锈。是客藏古钱附近有木炭和含汞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看上去如同发光的珍珠一般,俗称“珠光锈”。
到目前为止,除了水银锈尚不能被模仿外,其余各种锈均可造假,其中尤以红、蓝、绿三种锈色为多。方法不外乎有药浸、堆积、转移三种。所谓药浸是将伪钱置于硫酸、盐酸溶液中,这样能迅速产生硫酸钢等类物质造成币身起伏,外观与铜锈较为相似,但有时也会使币身产生麻子状小坑。堆积则是用颜料和上胶水,涂在伪钱上逐渐堆积变厚,形成仿锈,作得好的相当逼真,也有人用绿色漆或瓷漆代替,效果与前者可互为伯仲。转移就是把别的普通钱上的真锈完整取下来,用强力粘合剂(如
502胶水)粘贴在币身上,形成伪钱真锈的效果。
对于作得比较差的伪锈,一般仅凭目测便可识别,它们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呆滞、木纳,毫无生气,或颜色过于鲜艳,或形状过于规则,有的外观还酷似面包粉,呈细颗粒状,总不如真锈那么自然淳朴。当然也有作得好的,但无论伪锈做得如何逼真,却总也解决不了一个问题——牢度不够。真锈是历经千百年才形成的,可以说是铜的衍生物,锈于币身之间,有着紧密结合的分子键,牢度较强,有的硬绿锈即便是用硬物敲凿也难以除去。而伪锈则是后天上去的,其牢度绝对不可能比真锈强,像用颜料、油漆堆积起来伪锈,时间一长便会自然脱落,其他牢度稍强一些的,用指甲剥一下也会掉落。我们还可以用缝衣针来测试锈的真伪,真锈无退让性,缝衣针很难直立于锈蚀之上,但伪锈靠粘结剂和锈粉搅拌而成,弹性较强,缝衣针直立在伪锈上不易倒下。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水煮法鉴定他锈,伪锈经不起烫水泡。如果实在不能确定锈的真假,而条件又允许的话,可将钱放入沸水中煮泡10分钟左右,真锈丝毫无损,伪锈则会脱落殆尽。
还有的作伪者,将新作好的伪钱放人潮湿或化学药剂催化的环境中理上一年半载,待到挖出时钱体已能产生锈斑,铁钱尤甚,据闻在南通和成都市的郊外还有专门的埋钱窝点。虽说这类钱的绣也是真的,但与历经千年氧化而生成的真锈相比明显浮而不实,用绒布轻轻擦拭就会露出崭新的铜质。
对于锈色的鉴别,归根到底可以总结成这样几句口诀:真锈牢,伪锈松;真锈色活,伪锈色滞;真锈入骨,伪锈浅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