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魏文成:破译鲁国墨玉金沁獬豸纽秋官司寇玉玺《公子力爿》

(2015-09-01 17:02:59)
标签:

转载

    《公子力爿》墨玉獬豸纽金沁玉玺(见图)是前些日子,到曾力先生处拜访时,由他提供给我光盘,请我来破解上面的文字,以求破解史前文明中的部分文字。现将对于此印玺上的文字破解,与大致的文字年代判断一下。

[转载]魏文成:破译鲁国墨玉金沁獬豸纽秋官司寇玉玺《公子力爿》

 

鲁国墨玉金沁獬豸纽秋官司寇玉玺《公子力爿》

   

    从文字的风格年代看来,该印文属于商朝到西周末年秦朝统一六国文字之前的大篆的风格,具有金文的风格。同时,按照“公子”这个的称谓的最早的叫法年代判断,属于西周时代开始的,最早见于《诗经》: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风·周南·麟之趾》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豳风·七月》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佻佻公子、行彼周行。

    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小旻之什·大东》

   

    因而,最早不过西周即公元前1050秊。最晚不过秦灭六国之前公元前221年。是因为秦灭六国而统一文字为小篆,秦以后不再使用大篆。故此为秦朝以前的文字,也就是此因为秦朝统一之前的古印玺。由此而可以判断出,此印玺是距今3060年到2232年之间古物。上面的文字为“公子力丬”,属于哪个诸侯国的可以根据出土地点进行判断。据曾力先生说此玉印出土于山东济宁大运河流经地区,而济宁地区西周、春秋大部属鲁。那么,无疑就是鲁国的公子力丬的玉印了。上面是的动物,曾力先生说是“蛙”纽,而且是长独角的青蛙。根据笔者的分析应该是獬豸。关于獬豸的解释这样的:   

 

    獬豸(xiè zhì),也称解廌或解豸,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獬豸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它如果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还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而“廌”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由“灋”到“法”,“廌”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除在中华古籍文献如《后汉书》、《论衡》、《五杂组》等记述之外,考古发现:秦朝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进入近代,仍将其视为法律与公正的偶象。

    由此可见,这个“公子力爿”无疑是一个鲁国的最高法律执行官秋官司寇。而且用墨玉也说明是獬豸,因为獬豸“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而非青蛙。——这是笔者的判断与鉴定。

 

文章作者:魏文成

发布时间:20111218

网页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10b94010179gj.html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